读书札记 | 《爱的艺术》

爱情是指克服人的孤寂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

爱的层次: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除了母爱,其他的爱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

一般来讲,人与人之间智力、能力以及知识的差距很小,如果拿这些方面来比较,只能看到自己和别人距离拉远的差距,却不能看到别人的本质。

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

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觉地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爱的艺术的条件:专注-耐心-最大的关注

理性的信仰来源于建立在自身富有成果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的独立信念,而不管大多数人意见如何;非理性的信仰只因某个权威这样说过或大多数人这样说过就把某些东西当成真理来接受。

理性信仰的基础是创造,靠我们的信仰活着意味着创造性的生活。要有信仰就需要勇气和冒险的能力,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

简介

《爱的艺术》是美籍德裔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56年。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罗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的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罗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该书中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炼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爱情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的不二之途,也是人类摆脱人际孤独感的必然之路。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的前提就是拥有爱的能力,这能力是能将爱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的因素,比如奉献、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茫茫人海中寻求另一个独立的个人来实现统一,摆脱孤独,这就是爱情。归根结底,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事,而非欲望的事,也非人类本能的事,这里的人不是被本能与欲望所驱使的野兽,而是能将本能与欲望控制于掌中并以人类高尚的精神性作为应答人类生存问题答案的理性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札记 | 《爱的艺术》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