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击水话 “砥柱”

中流击水话 “砥柱”

文 / 陈勇志

在中国那汗牛充栋的成语词汇里,有一条成语可谓名冠中华,那条?“中流砥柱”是也!用“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来形容一个政党在历史潮流大势大变革中所起的“定海神针”功效,唯它莫属。纵观从“长夜难明赤县天”晦暗岁月走过来的中国近代史,能当得起“中流砥柱”这一定位的政党,唯有中国共产党矣。对此,我想中国老百姓都会认同,除非异类,否则绝无可能用脚投票。
初冬,在朋友的陪同下,出峡州,沿黄河岸堤公路,直上三门峡水利枢纽大坝。一个目的,近观“中流砥柱”成语出处之“砥柱山”。
出游前做功课得知,“ 砥柱山,在州东北四十里黄河中,河南之名山也。”这是清初顾祖禹编撰那本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的巜读史方舆纪要》书里的记載。“州”是指河南省峡州,即今天三门峡市西北角的峡州区。唐代著名诗人王翰在《游三门记》是这样描述“砥柱山”的,“崇约三丈,周数丈”,即高约三丈,周长数丈。查资料得知,唐朝的一丈在三米左右,因此“砥柱山”高度仅有9米,大约是民居三层楼的高度。
天哪,一座高度9米,周长只有几十米的山,仅仅相当于现代公园里一座假山罢了。一座极低的小山,何以会被著名学者顾祖禹称为“河南之名山”呢?更为神奇的是这么一座小山,为什么千百年来会被炎黄子孙视为中华民族浩然正气,刚强无畏的精神图腾呢?内中奥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据战国借大禹之名所著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砥柱山”是上古大禹引水东流时:“导河积石,东至于底柱”。于是“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水经注、河水)”。意思是大禹治水时,砥柱山成了水流的阻碍,大禹凿穿砥柱山使水下泄,被凿穿的山成三道水流,形同三门,亦即后人称之“神、鬼、人”三门之由来。
初冬的黄河,水量不大。库区即河道,水面碧波荡漾,一派尉蓝滟滟,与黄河水是黄的这一先入为主的印象相去远矣。沿岸,坡高岸峭,秋冬凛风早将白杨树叶扫尽。只有树干排排肃立,虽然树上无叶的枝条冻得在风中发抖,依然好心地发出“嗖嗖”声提醒行人游客,冬来了。我当然认为这是树木对人类爱护大自然的善意回报,况且在草木萧瑟中,绿色也没完全褪尽散去,大地仍存些许嫩色,多少给人留一缕向阳的念想!
入景区,一条标语迎面而立,“黄河宁,天下平。”六字千钧,一言道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黄河的复杂情感和希望。三门峡水库大坝雄伟厚实,撗跨河南和山西,两地百姓的齐心协力束缚住咆哮不羁的黄河,完成了远古洪荒年代大禹无法也无力实现的心愿。“将黄河的事办好!”是毛主席发出的号令。号令出,天地绝,山河为之变色。一九五六年,新中国尚百废待兴,那时的中国人民就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以气吞山河之势,克服种种困难,硬是将黄河拦腰截断,降服黄龙,中华民族逐步消除了黄河水患。从此“黄河安澜,国泰民安”,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历史证明,这句话可不是吹的!

立在岸上观景台往下看,只见坝前水清鱼泛,一座碣色微黄的石柱山映入眼帘,四周水不扬波,其状貌不惊人。“砥柱山”?这就是演绎出“中流砥柱”成语的那座河南名山?我不禁哑然!
在库区长大的朋友看出我的疑惑和失望。笑着拍打着我的肩膀,说:“哼,还说常年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笨!”
我求教道:“孺子虽老,尚可教也。”
此言一出,惹得几位相陪的友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是三门峽库区建起来后的结果。”友人指着坝下浅露出的几座岩石说:“喏,那就是天、地、人三门山,也称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所在地,建坝时选址于此,削去三门山,唯留砥柱山。”
“哦,原来如此。”我仿然大悟,但仍不解地问:“古代在已经知道砥柱山仅“崇约三丈,周数丈”的大小了,为何依然赋予它如此高的地位呢?”
友人接往话头,往下说“亘古以来,黄河受到中条山和殽山的约束,水流极为湍急,浪涌滔天。大诗人李白不是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么,这天上来之水一刻不休,片刻不歇日夜冲击着神、鬼、人三门,汹涌澎湃。在狂风暴雨的侵袭和惊涛骇浪冲刷下的“砥柱山”却毫不低头,巍然屹立。在激流中力挽狂澜,尤显刚强无畏,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朋友在三门峡砥柱山博物馆工作,他以深厚的知识功底,口若悬河地说:“我们都是读书人,明白大禹是神话般的远古人物,对大禹,典藉虽有记载,但其历尽艰辛,凿砥柱山,开三门以疏洪水,却是中华民族口口相传关于他治水功绩所留下的“实物实证”,对此,你同意不?”友人盯着我看。
对友人这一表述,我点头认可。

是呀,“砥柱山”虽然不高,甚至还算得上极低,但却算得上极险。正因为险峻方显出“砥柱山”挺立于急流中身躯的伟大,对于它的坚守,唐太宗李世民曾写诗赞砥柱山并让丞相魏征勒石立于河水之畔:“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对它的执着,唐代柳公权是这样赞的:“禹凿锋鈚后,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压三门险,根随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势浮沉。”后世历朝历代,太多赞“砥柱山”的诗词流传,从而让“中流砥柱”一词盛名于世。
我终于明白,是大禹为中华民族争生存的信仰和坚定的目标,百折不回的毅力赋予了“砥柱山”伟大的内涵,让“中流砥柱”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立,无畏无惧,力挽狂澜的精神,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又是什么?
酒店座落在黄河湿地公园的天鹅湖畔,这里是从西伯利亚南来过冬的白天鹅云集的“伊甸园”。从三门峽水库回酒店后,我游兴未尽,于是独自踱去湖畔,找个合适的靠椅坐下,静静欣赏着湖里白天鹅那悠雅高贵的倩影。蓝天下,碧水上,一身洁白羽毛,细长的脖子髙而有形的“精灵”是那样安闲悠然,她让我浮想联翩。想起“黄河安澜,国泰民安”这句标语,更是感慨万千。黄河决堤改道,洪水虐淹大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心头大患,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将“治黄”视为国策,却始终无能为力彻底根治。新中国诞生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实现了“黄河宁,天下平”这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由此引申开去,在这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信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必然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中流击水话 “砥柱”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