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情绪化管教》读后感 :别急!先想静静!

吵完孩子以后转脸儿就后悔了,再过一会儿就情不自禁想找孩儿和解了,不知你是不是这样的父母?我是这样的老师。

为了稳定情绪,我真的很努力在修炼。但是总有那么几个瞬间,让你什么人设啊、形象啊都想扔掉,只想发火。

虽然如此,但是做个安静的美老师,真的是我心目中一件很哇塞的事情,所以我还要继续修炼。

今天这本《去情绪化管教》和各位家长们分享,当然小朋友们也可以看看。毕竟亲子之间,有情绪化管教,也有情绪化交流啊。

“温和而坚定”,连小朋友都知道。

怎么才能做到温和而坚定呢?这本书里给出了一些很实用的方法。

比如当孩子犯错时,先不要急于说教,先问问自己。

为什么——为什么我家孩子是这种表现?

是什么——此时此刻我想教会他什么?

怎么做——该怎么教效果才最好?

“三连问”这种方式可能一时半会并不能让我们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完美方式,但是可以让热问题得到冷处理。

冷处理不是让对方做冷板凳,而是给彼此时间去建立情感连接。

作者提供了四种建立情感连接的方法:表达安慰、认同感受、认真倾听、反射你所听到的东西,让他们明白我们听到了。

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被感受之后,情感连接就建立成功了,接下来才是双方基于价值观的深层次沟通。

(小刘朋友圈的照片,太形象了!)

要想达到深层沟通的目的,合理并且让对方愿意接受我们的输出,这就需要理性引导的策略。

来!摘抄本准备好——

1.少说话。

虽然犯错的是熊孩子,但最不喜欢长篇大论被说教的也是他们。

2.接纳各种情绪。

“对情绪说好,对行为说不。”我要牢记于心。

3.要叙述,不要说教。

叙述看到的事实,避免使用攻击性、评判性的词汇。

4.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

多提出几个为什么,与孩子一起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5.用有条件的肯定表达反对的意思。

将“不”组织为一个附带条件的好。比如孩子玩手机的时间有点长,不要简单粗暴地直接制止,可以试试:玩手机没错,但今天有点时间长了,我们明天再接着看怎么样?

6.着重于积极的东西。

不要一遍遍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或者说消极想法,尝试帮助孩子尽可能多地增加积极体验、投入更多积极的行为。

7.创造性地处理问题。

让事情变得有趣,多一些幽默、自嘲,可能就会避免一场“风暴”。

8.传授第七感技巧。

简单讲就是帮助孩子开发出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的双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教导孩子去意识并直观地感受自己的主观体验。即大方地承认自己的感受、体验。

第二种模式是抽离出来,观察自己的感受、体验。

“有些时候,没有什么魔法棒能够挥一挥就将孩子送往宁静幸福的港湾。有时候我们能做出的最佳选择就是传达我们的爱;当孩子想要我们靠近时,能够去靠近;在他们准备就绪时,再来讨论这个情况。”

太赞同作者的观点了,管教有时根本没有魔法棒,可能你读了很多书,做了很多改变,孩子仍然会抵触、不够信赖、不开心,可是不能否认的是能做到这些的你,真的不是糟糕的父母,而是为了培养健康、完整、独立人格的孩子而做出的最好的努力。

本着爱去管教,做错时又勇于弥补,敢于道歉,主动示好,卑微到尘埃,孩子们,你说这样的大人是不是最真实,也是最好的大人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去情绪化管教》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