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读书笔记 -【学习】成长型思维助力幸福人生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也是《终身成长》这本书的作者,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成长型思维。

我们先来看一下她做的两组经典实验:

第一轮:让五年级的孩子做数学题,不管完成情况如何,都给予他们这样的反馈“哇!这套题目完成的很棒,你做了X道题目,分数很高”。

不同的是:

A组孩子还会听到:“你一定是很聪明的。”(被夸聪明组)

B组孩子听到“你一定是做题目的时候很努力。”(被表扬努力组)

第二轮:让A组和B组继续做题目,但是有两套难度不同的题目,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一套题目的难度跟上一次一样,另外一套题目的难度比上一次大。

结果是被夸聪明组大部分挑选容易的题目;表扬努力组90%选择了难度更大的题目。

其实实验表明的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认为聪明的人应该会一直取得成功。但是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来讲,成功则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使自己变得更聪明。

固定型思维会认为考试分数是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低分数代表无能,以后再也不行了。

成长型思维会认为考试分数只是暂时对我这段学习部分知识的测评,考的不好也是这一次没有考好,以后通过更多的努力会得到改变的,考的不好反而还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可以提升的地方。

了解两种思维模式,才能更好地给予孩子以帮助。

当孩子拿着写有分数的试卷回家和你一起分析成绩时,作为父母,你是怎么做的呢?

来,对号入座——

“怎么考的这么差,太笨了。”

“哎,你是不是根本就不擅长数学。”

“你看没有好好复习,考得不好吧?”

“没有关系,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是哪里还没有学好?看老师是不是帮帮你?”

“考得不好一定很不好受吧,你感觉哪里有没有还可以提升的地方?”

……

尤其是当孩子没有取得好成绩时,父母怎么说,孩子才更愿意听呢?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的刘家杰老师在《积极投入》这一课程中说:批评孩子没有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不批评智商、能力;先共情,再分析(用提问的方式最好)

学习方面,成长型思维的父母认为孩子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向孩子传递的是关注过程,享受学习的信息;

亲子关系上,成长型思维的父母会认为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的关系会得到改善的,我会因为孩子而变成更好的自己的。

成长型思维相信自己是可以进步的,困难是可以解决的,而固定型思维则相反。

固定型思维的人动辄会说,“我天生就是这样的性格,我能怎么样呢?”

《人生十二法则》里有句话说,“生活的不顺或许不是因为生活本身, 而是源自你的无知 。”

成长型思维是可以培养的,就像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乐观”一样。比如在遇到困难、失败时,可以使用“还没有”这样的句式来帮助自己培养成长型思维,更好地克服困难。成长型思维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甚至重建周围的关系。

看见是很难,但是我们必须选择看见什么,忽略什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终身成长》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