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立事,须立心
——观《天下长河》之感
文/张 睿(四川)
做成一件事,最困难的不是方法,而是怎么去面对不同的人,然后把事情做成;面对到处掣肘的利益体,怎么把事情做好。
(1)
只要能沉下心来做事,就能实现抱负。古今中外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把事情做好,不是光有理论和勇气就行,还要有智慧,要清楚什么是必须牢牢抓住的,什么是主要矛盾,而这些矛盾哪些是可以化解的,哪些是不可避免的,又如何下决心坚持把事情做下去。
电视剧《天下长河》既有气壮山河的治河过程,也有波澜迭起的朝廷论辩;既有舍生忘死的治河先贤,又有坚韧执着的治河精神。《天下长河》既是黄河,也是历史长河;治理的既是黄河,又是朝政,也诠释了帝王心术。平三藩、造大炮、治黄河、建水师收台湾、亲征噶尔丹,这些都是非常烧钱的事情,钱和精力必须花在刀刃上,无论多难,有多少反对的声音,康熙都非常自信,势在必行,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康熙没有贪图眼前安逸,而是缜密耐心为将来打算,多苦多难都不放弃,所以有远见很重要。
(2)
康熙初期,心有抱负,但权力不集中,做事束手束脚,他想要治黄河、治天下,力保靳辅和陈潢,重用他们。康熙中期,权力相对集中,但党争激烈,内忧外患,在收复台湾、打噶尔丹这个过程中,陈潢一次又一次违抗命令,帝王尊严岂容他人挑衅?天下之大,人才很多,施琅和林兴珠的出现,让康熙觉得治河之人并非陈潢莫属。调查淤田案,太子的荒谬行为,让康熙产生废太子的想法,但太子乃国之本,不可轻易动摇。直到孝庄去世时告诉他:“听从自己的心,不要为了别人而活。一个人位置待久了,难免有惰性;对于那些大臣,可以不杀,该换得换;而太子如果不堪重任,可以废除,毕竟狼群之中要找狼王。”这些话坚定了康熙内心的想法。后期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废除太子,铲除有野心的明珠和大阿哥,杀鸡儆猴,震慑索额图等党附。
(3)
淤田案陈潢和靳辅是政治牺牲品,明珠、高士奇、索额图都是大才,也是大忠大奸。最后,靳辅去向索额图求情,索额图说:“我想也是康熙对陈潢的一种保护吧,陈潢耿直、善良,但是太刚硬了。”索额图一面为陈潢和靳辅难过,一面又觉得皇权之下,又该如此。如果靳辅当初对于振甲不存仁心,百姓也不会遭殃,康熙重用于振甲这样一根筋的人,是因为愚忠的官员更容易支配。高士奇说话圆滑、进退有度,皇上知道他爱耍小聪明,但他会做皇上想做的事儿,所以皇上不杀他,每次都在他立功的时候点破他、压制他。徐乾学对高士奇说:“因为有你我这样的人,才没有陈潢的活路。”靳辅对陈潢说:“不要逞口舌之快去抱怨,怨气多了,做事会有失公正,判断有偏差。”靳辅是一个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但他所处的时代,明哲保身不一定有用,可能会死得更早。索额图说:“唱戏的人知道怎么上台,也应该知道怎么下台。”这句话很值得人们深思。他还说:“在朝廷里,大树只有一棵,那就是皇上。”皇上就是最核心的人,也是权力,更是一个国家的核心。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最是无情帝王家。皇帝也不是看重谁,就可以让谁升迁的。
康熙过在当代,功在千秋。作为帝王的康熙,他也不该只有仁心。
(4)
电视剧《天下长河》引发我们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上帝要你灭亡,必先让你猖狂;基因也有不靠谱的时候,成才不一定是靠教出来的,而是靠自己拼出来的;骨气不是刚硬,而是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来往中,在尊重对方的同时,勇于捍卫自己;才华再高,高不过人品,一个人的立世之本,不在于有多大本事,而是有多光明磊落,不把事情搞得乌烟瘴气。
(5)
好人办坏事,是最痛心的。于振甲是君子,是清官,是孝子。他娘沽名钓誉,他又极为愚孝,所以他办事迂腐愚昧。一个人虽不是坏人,哪怕秉持好心,也不能固执己见,否则害人害己还误国。像于振甲这样的“倔种”,在当今社会官场中并不少见,只顾自己的面子和名誉,不顾百姓疾苦和国家利益,把眼光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无大局观。于振甲为了保住一个桃源县,害得三省被淹,饿殍遍野,可恨可气,损失不可弥补,悔之晚矣!愚忠、愚孝皆不可取。过分原则和刚毅,也是灾难的祸因。变则通,通则昌达;外圆内方,方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有意义的事,不刻意企求虚名,自己会很欣慰、很幸福。像靳辅、陈潢,所求治理黄河久安、百姓不再遭难,其他置之度外,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为政者应“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无私无欲者,恒久远。人品如天,诚信如山。如有诀窍,那就是踏实做事。欲让自己长寿,做一事,成一事,立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