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与东方习惯

麻将与东方习惯

文/吴俊凯(四川)

这里的“麻将”一词,只用于探讨民族文化,与赌博无关。

记忆中,那副民国时的麻将,是我生命中见到的第一副麻将。它用竹骨雕刻而成,底白色,背绛色,色泽黯淡,底部刻着的筒、条、万,形迹已经模糊,像是一块块零碎的古董。它是“破四旧”时的漏网之鱼,一位老人悄悄保存下来的。它重见天日的时代,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或者九十年代初。那时,双溪河河谷有了旧文化恢复的一点气象,一些一度隐去的古籍,开始在民间现身了,如《春牛图》《五公经》《推辈图》之类。竹骨麻将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气候下,被翻了出来。自从竹骨麻将现身之后,河谷的老人便天天玩着,在乐此不疲中,打发着晚年时光。可以说,于老人而言,麻将的味道就是他们时光的味道。
那时,我尚小,麻将算稀奇之物。出于好奇,有多次着迷的经历,总的印象是,麻将的格局太复杂,一时难以理解它的精髓,但又舍不得离去,站在旁边,往往还自我生问,这麻将,为何设计成了筒、条、万?为何用春夏秋冬、梅兰菊竹作为听用?为何混入东、西、南、北峰及红中、白板、发财?为何不是两人对局而是四人共局?对于这些疑惑,我得不到确切的答案。迷茫之后,我私下问过长辈们,他们除了能讲清楚麻将出牌、胡牌的规矩之外,别的意义也讲得含混不清。他们的答疑,猜想的成分很多。话语间,臆断于无中生有的逻辑不在少数。他们没有足够的文化底气回答我的问题。那情形,与他们讲《四书》《五经》的情形差不了多少,甚而还尤其相类,总在模棱几可之间蒙混过去。这显然不是我想得到的说辞。但我知道,长辈们已经很开诚、很尽力了。因为,他们平生难得去探究什么,他们心里一贯的主张是,能吃饱、耍好,便算是幸福了,至于社会运行的深奥道理,或者事件的岁月变迁,或者事件发生的根本,或者潮流的涌现与消亡,都不可能有一点的追问,与他们关系实在不大。这或许还不仅仅是双溪河河谷老人的人生态度,差不多还是人世间多数人固执的一点观念

吴氏三老爷说,这竹骨麻将是他二叔在民国末期从成都买回的。当年,他二叔卖草纸上成都,见有身份的人时兴打麻将,生意上的事在麻将间也能了结,麻将存在着生意经,打麻将有另外的意义。何况,那玩意儿,还新鲜,即使在我们最近的小镇上,也算稀罕之物,便决意买一副带回河谷。
后来,三老爷还讲,麻将买回河谷后,麻烦的事是,都打不来。很长时间,麻将被二叔放到木柜里熟睡着。这件事,让二叔很揪心,很失面子。那时,河谷朱姓的私熟先生偶尔间说了什么莫姆怎么着西施一类的话。二叔先是不明白朱先生的意思,后来忽而觉悟了,脸上便阵阵发烫,一直热到心里,横竖不舒适,就暗暗下了决心,再去卖草纸时,一定得学会麻将的打法。不久,他再从成都回到河谷时,便开始教河谷的人们打起了麻将。一时间,河谷的人们先后学会了麻将的玩法。之前,河谷的人们玩的是骨牌、纸牌,玩得太古老、太单调,麻将的出现对骨牌、纸牌是严重的冲击,或者说,麻将给河谷人的娱乐生活带来了一些新的气息。
据我了解,清代关门收场,民国初始,在河谷也没有多少新的变化。种地的锄头,吃饭的碗筷,也还依了过去的规范,一如既往地呈现着旧有的格局。人们的心际间,彼此始终追随着日出而作的传统生存理念。于民生问题的关切,远不如当时的南方,新兴资本经营也没有落地河谷,送旧迎新的种种变革都忽视了河谷这个乡村远地。河谷人唯一的心理变迁,也许还来自于那副竹骨麻将。
父亲生于一九三二年的正日初一,他童年见到的新鲜事物,是不是那副竹骨麻将,还真说不准。但可以肯定是,他染习过麻将。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似乎听他提起过麻将一词,只是说得很随意,又不深入,我便只存了模糊的记忆。

有人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一是中医,二是《红楼梦》,三是麻将。于此,我方才知道,麻将不但影响着中国,还影响着世界,成了人类通常的一种交流方式。这是中国文化影响世界文化的一个很好例子。
有人说,在唐代就有了麻将的雏形。也即是说,麻将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跨过了宋、元、明、清几季,由纸型、而骨型、竹型、竹骨型。可以说,它已经融进了时代的生活之中,几经变迁,成了一种古老的文化载体。麻将之根在于生活,其传承也在生活。这让我想到了民族的一些性格。千百年来,民族的养性养心或许与麻将有关。这种文化没有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又没有促进社会制度的进步,还没有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但它促成了人们生活的多样性、休闲性,促成了人性的通达与圆融,促成了东方智慧的增长与精深。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元的,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性还是作为社会的人性,都需要在休闲中整装前行,而麻将的出现,或许正是适应了这一人性需求,也即是满足了人性另一层面的期许。社会进步的螺旋性规律,让人对文化需求显得格外多样,这正如今日暴闹于眼球的娱乐项目,又正如由古而今的各派戏剧,还正如人类的各种探险行为,都在满足着多样的心理渴望与依赖。可以说,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其一脉传承的人类心理,必然在精神层面存在强烈的追求,这是人性归于真实的一个法则。我们国粹之一的书法,之所以千年来墨迹不干,千姿百态,其深刻的意义是,其间寄托了文人们一再的探求与创造,烙印着这类人的精神痕迹。前几天,在百度上看到,有人翻出了李白唯一存之于世的墨宝,并以今之币值估之,当在几亿之间。这种翻检文化的行为,实质上就负载了一种强烈的精神需求。作为文化行为,其情态,是多面的,是多样的,是丰富的。再说黒白棋子,爱好者在方格之前,可以整天沉溺其中,在落子生趣间兴致纷纷,或许还能得诗获词,抒情于山谷道观。于此,从表面上看,是在斗智斗法,是在增进智力,是在结谋施略,而事实的背后仍旧离不了精神慰藉、人性松驰。又比如,我拜见几位文学大家时,亲身见识了大家们于文学的沉入精神,也感触到了大家们类似疯狂的情怀。若不是身临其境,便难于想象其倾情的深入。《北国草》来到世上,看似简单,但背后的精神追求,有风雪交加,有狱中历练。《暂坐》横空出世的背面,有佛界般的苦思与修炼。可以说,简洁的背后往往都藏着精神的冗长与纷乱。这就是人性的需求所在、追逐所在、格局所在。文化的诞生与繁荣不会像四季轮回那般简单,也不会像雪落天寒那样随便。秋风之下落叶满地,这是自然界的约定俗成。而人的精神期许,往往“杂乱无章”,或麻将,或中医,或戏剧,或书法,或文章,如是而已。人性千奇百怪,精神要求便百怪千奇。

有人云,文化应分野出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我以之为奇。这里有了文化的等级论,与论者之处境有关,与社会的等级存在有关。这里,我不能确认的是,麻将应归入阳春白雪呢,抑或纳入下里巴人?若是阳春白雪,那么,王熙凤在大观园玩麻将,便不失了大观园的风雅,慈西太后随葬的麻将也将在风雅路上趾高气扬。若是下里巴人,那当年玩麻将的胡适先生一定有失脸面,其实如胡适之者又不在少数。我亲眼见到今天的著名诗人、著名作家,把麻将玩得很流畅,很大气,很深夜,情随“条”起,意从”万”落,气跟“筒”息。其实,于麻将文化,我们不必在“阳春”与“下里”间格外认真,文化的分野对它不可能有一点制约,它是一种率性文化,它始终伴随着人性的起落而局起局散。
实际上,文化的高雅化与民俗化本来就是十分复杂的问题,高雅化往往起始于民俗化。青瓷的高雅是红火烧出的,上海滩的讲究源于流民的追随,编钟的声调可能来自生活的一次偶然发现。文化的根与源,始终在民间,在社会的底层,文化来源于生活揭示的正是文化生长的规律。

有人追根问源,说麻将起始于宫中的一种游戏,是无聊之人想出的精神托付之物。看来,孤独、寂寞有时真的会产生一点创造、发明。之前,读西方哲学大家的文化暗示,说文学是孤读的产物,我还有一些情绪上的抵触,不大愿意从心理上去亲近那般论理,并用中国文学史的诸多文案,在内心深处与其较真。长期以来,对此没有一点通融。但此时此刻,依了麻将源于宫中之说的根据,对哲学家的话,便有一点跟随了。不过,我也不至于盲从,只是觉得也算有一点道理而已。
又有人说,麻将产生于江苏太仓,其过程与保护粮食有关。每一个麻将都是一块令牌。对此,我觉得似乎有些牵强,毕竟麻将有一系列的规则,而且还很系统化,在看似随意间,却深藏着一些于生活的深刻暗示,甚至有一点人生哲学的味道。当然,如果说将它的种种变化理解为东方智慧,那就更加确切了。因为令牌呈现的意思很直白、很单一,与东方智慧沾不了多少边际。一局麻将,饱含了多少心灵与心灵的神秘对白,蕴含了多少智慧与智慧的竭力撕杀,隐含了多少心机与心机的反复算计。它的全局性与个人性格又是格外矛盾着,疏忽间,或许就会败北不振,精细间,又顺风顺水,可谓性起千层而变化万端。这种无疆的乐界,让人追随不止,总想搏而得之。这,也许正是麻将让人乐此不疲的理由。
还有人说,麻将的发明者是郑和。他下西洋时,为了让随从打发掉飘洋过海的苦衷、寂寞,安稳人心,便苦心思索,发明了麻将,以此麻痹跟随的人,让他们在麻将中生趣生乐,不至于因无聊而滋生种种叛逆。这当然是有效的举止,对整天处于海浪雷响、腥气弥天之中的斗士而言,的确能瓦解心志、平和心绪、丧失歪心。这样看来,麻将的出现,是因了权谋与韬略?不过,麻将产生于海上的言论,显得过于随便,编造的成分多了一点。

麻将的话题还有许多,它作为东方的一朵文化奇葩,仁者智者俗者粗者,自然各有见解。有些话,还是留在下一章中说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麻将与东方习惯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