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镜花缘》
文/张 净(四川)
《镜花缘》被誉为“东方的《格列佛游记》”。我在去年五月就读完了《格列佛游记》,而一年多以后的今天才断断续续读完了《镜花缘》。
读后觉得《镜花缘》一书似乎可以分为三部分,仿佛看到了三类书的影子:《格列佛游记》——《红楼梦》——历史。
前五十回的部分内容的确像极了《格列佛游记》,海外奇奇怪怪的国家:淑士国、君子国、两面国、黑齿国……总让人联想到《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大人国、勒皮他……但《镜花缘》的描写更有古典文学的气息,更具神秘色彩;《格列佛游记》更有趣,可能学生更容易被《格列佛游记》吸引。《镜花缘》开头的似历史,又似神话的铺垫较长,需耐着性子慢慢读下去,方能被其吸引。
后五十回的前半部分,天上百位被贬下界的仙女,辗转汇集长安参加女试,中榜后,聚会吟诗、游戏……好不热闹,总让人想起《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吟诗作赋。这一部分读起来十分枯燥,教科书也建议学生只读前五十回,对这一部分跳读或不读。我硬着头皮,像啃骨头一样一次读一点,才慢慢将这一部分“啃”完。在读这一部分的过程里不禁感叹:“前五十回有多好看,五十回之后就有多难看。”这一部分除了枯燥无味的行酒令、联诗作对和不甚有趣的游戏之外,没有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紫芝这个人,反复出现,可能是作者想要突出的人物,或是将其作为线索人物。
写完女子吟诗,接近尾声的部分写了女子的婚嫁,然后写男子起义。这一部分我觉得像历史,似乎是在讲唐朝的一段往事——中宗复位。这一部分又较中间部分好读一些,算是结束前的一个小高潮。几个阵法:酉水阵、青钱阵等较为有趣。
结束交代了作此书的缘由:“却说那个白猿本是百花仙子洞中多年得道的仙猿。他因百花仙子谪人红尘,也跟著来到凡间,原想等候尘缘期满,一同回山。哪知百花仙子忽然命他把那泣红亭的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去做稗官野史;他捧了这碑记,日日寻访,何能凑巧?转眼唐朝三百年过去,到了五代晋朝,那时有位姓刘的可以承当此事,仙猿把碑记交付他,并将来意说了。他道:‘你这猴子好不晓事,也不看看外面光景!此时四处兵荒马乱,朝秦暮楚,我勉强做了一部《旧唐书》,哪里还有闲情逸志弄这笔墨!’仙猿只得唯唯而退。及至到了宋朝,访著一位复姓欧阳的,还有一位姓宋的,都是当时才子,也把碑记送给他们看了。二人道:‘我们被这一部 《新唐书》闹了十七年,累的心血殆尽,手腕发酸,哪里还有精神弄这野史!’
这仙猿访来访去,一直访到圣朝太平之世,有个老子的后裔,略略有点文名;那仙猿因访得不耐烦了,没奈何,将碑记付给此人,径自回山。此人见上面事迹纷纭,补叙不易。恰喜欣逢圣世,喜戴尧天,官无催科之扰,家无徭役之劳,玉烛长调,金瓯永奠;读了些四库奇书,享了些半生清福。心有余闲,涉笔成趣,每于长夏余冬,灯前月夕,以文为戏,年复一年,编出这《镜花缘》一百回,而仅得其事之半。
其友方抱幽忧之疾,读之而解颐、而喷饭,宿疾顿愈。因说道:‘子之性既懒而笔又迟,欲脱全稿,不卜何时;何不以此一百回先付梨枣,再撰续编,使四海知音以先睹其半为快耶?’
嗟乎!小说家言,何关轻重。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自家做来做去,原觉得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拈花微笑:是亦缘也。正是:
镜光能照真才子,花样全翻旧稗官。
若要晓得这镜中全影,且待后缘。”
这个结尾颇似《红楼梦》的开头,也照应了开头百花仙子的神话,算是有始有终。
《格列佛游记》对当时英国政治、社会的讽刺、批判一读便知;《镜花缘》的目的何在?需要细细斟酌,或许这也是东方文学较西方文学含蓄的一个剪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