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得活在日常里啊》读书笔记 -坦然迎接死亡, 是对这个世界最好的告别

坦然迎接死亡,

是对这个世界最好的告别

周国平曾说:“一个人如果真正想明白了生之必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
一个人看淡名利,看淡生死,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地死,也许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树木希林就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面对死亡时,她有着超然的豁达与通透。在听到医生明确告知她时日无多,并切实感觉到自己的体力正在衰退时,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抽身”。
她早早地整理好身外物,选好墓地,和亲近的人干脆地“道谢”“道歉”“道别”。
而且,她说干就干,不管对方怎么想,她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
当树木希林告诉是枝导演不再见他后,是枝导演数次约她,她都拒绝了。树木希林知道是枝导演把自己当作母亲一样对待,所以,为了不让是枝导演再次深陷失去“母亲”的悲伤中,她很体贴地早早地和是枝导演做了告别。
而当她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消逝时,她让女儿把她从医院送回家。当回到家,都安排妥当后,她拉着女儿用非常小的声音说了三遍“谢谢”。当晚她就离开了,全家人都围在她身边为她送别。
树木希林曾说:“希望家人看着她死去的过程。”这样迎接死亡的方式在树木希林的女儿看来,是母亲送给他们的巨大礼物。
因为她明白母亲是想让家人们亲身体会死亡是自然规律,而生命就是由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珍贵瞬间累积而成的。
当明白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天天的日常生活时,我们便会对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心存感激,也会善待每一个人。
悲观的人认为,死亡意味着终结;然而,乐观的人却会把死亡当成生命的礼物,从死亡中学会珍惜生命,珍惜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面对死亡,没有恐惧害怕,也没有张皇失措,而是一切都井然有序、整整齐齐。坦然地迎接生命的终结,是树木希林教给我们的对待死亡的方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还是得活在日常里啊》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