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精华摘录

语文教师的读与写

于老师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瞪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呀!”

写,让我读书有了动力。读与写是“洗洁剂”,经常洗去自己头脑中的污垢;读与写也是“充电器”,不断为自己的大脑注入新的理念和动力。

读与写是我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

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

第一,写的东西,对读者有好处,要传递“正能量”。

第二,要考虑别人能否读懂,尽量不要给读者带来麻烦。话说得越明白越好。

第三,要摆正自己和读者的关系。

张志公先生说:“语言的运用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启功先生说:“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留下语言,语感,认识和情感,初步的书写能力和阅读能力,兴趣和习惯。

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

于老师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第二,十分重视写字。第三,特别喜欢教作文。

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

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分数不等于人才。我从不把学生的空间用作业填满。带着思考教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受熏陶。智力越是低下的学生,越应当多为他们打开一些认识周围世界的窗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窗口就是书。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李振村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教材中的人文性远不如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大。

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每篇课文,于老师一般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读。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微观探究”,最重要的要抓住“要害”,切不可面面俱到。第三件事,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在语文里,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每教一篇课文要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在朗读上下工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

如何备课?先朗读,接着看教参和教案,以下四点绝不马虎:①把生字写得规范,掌握它的笔顺,把板书的字练好,力争成为学生的字帖。②所有字词都要查字典,虽然有的不一定讲。③凡要求造句的词,一定弄明白它有几个义项,知道它的使用范围,并造出几个不同类型的句子。④如有“读写结合”点,一定先“下水”写一写,有时不止写一篇。一学期要求自己认真钻研2-7篇课文(每单元一篇),上成“精品课”。

备课分为“显性备课”(写教案)和“隐性备课(备本领:书写的本领,朗读的本领,造句的本领,写的本领,预设的本领)”。

阅读教学的教案,大致分三个板块:初读课文,精读课文,作业设计。

写“教后记”: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教学专家来。

如何指导学生写作?

如何提升学生作文:第一,多读书,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受它的“利息”。第二,多积累生活和感受。把孩子带到社会中、大自然中去,给他们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好奇心,让其在“感受”中学会“感受”。玩,要玩出见识来,玩出品位来,玩出感受来。第三,多做。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周一篇高质量的周记。

写作,就是练习用笔说话,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亲身经历的写下来。

作中指导:无论写什么作文,都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根据草稿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然后让学生去修改。作文只批不改——指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改。要淡化文体,自由表达,先写起来再说。文从字顺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育不能只读一本语文书;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加善待学生的艺术,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比处理教材、传授知识更重要;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决定着语文教育的质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精华摘录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