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如诗(二题)

命如诗(二题)

文/张玉庭

琼枝玉叶般的珊瑚树的确挺美。

但更美的还是珊瑚的生命。

不是吗?它本是大海里的一种小虫,生于海,死于海,对海的一往情深可谓惊心动魄。活着的时候,它与海朝夕相依,一旦死了,也便立刻从从容容地把自己交给了大海!悄悄地,它们钙化成了美丽的珊瑚树。

那形态各异的珊瑚树,就长在海底,五彩缤纷的,花枝招展的,使人一下子就想起了只有龙王才配居住的水晶宫!而珊瑚虫的子孙们,也就极悠然地继续生活在海底,生活在它们的前辈,用一代代生命相迭加而长成的,如诗如画的珊瑚丛中!

不是吗?如果没有沉默着的珊瑚树,何来那灵动着的珊瑚虫?!珊瑚树对后代的责任心,原来是用永恒的沉默,写在深深的海底的!

是的,珊瑚不会死。珊瑚树上那珍珠般奇异的光泽,不正是它们永恒的生命之光吗?于是想起了我们的父辈,当皱纹悄悄地爬上了他们的脸,当岁月在他们的额头犁出了深深的沟壑,他们留给后代的精神的和物质的财富,不是比珊瑚树更美丽更壮观更殷实吗?

啊!父辈的爱,永远是一座巍峨的碑!

有一种悲壮挺惊心动魄——这就是金丝猴断尾。

据说,金丝猴不幸被猎人的毒箭射中后,虽然极痛苦,但也极其冷静。这就是抓紧生命的最后时刻,集中全力咬断自己那条极名贵极而又美丽的长尾巴,并把它丢进深山夹谷。那意思显然是:“你们即便捕获了我,也休想得到我的美丽!”然后,才从容地闭上眼睛。

总觉得这极像一篇言简意赅的寓言,一首是用生命写就的极壮美的诗。不是吗?就这么拼死一搏,金丝猴就有了新的生命——他活在永远不朽的故事和人们永恒的思索中了!

巧的是,闲时读书,偏偏又读到了明代散文大家宋濂的《猿说》。文中写到:福建某地有金丝猴,猴群中的小猴从不离母猴一步。猎人们很难捕获这些可爱的小猴,就用毒药涂在箭上射杀母猴,母猴知其必死,就尽洒奶水于林间留给孩子们,奶洒完也就死了。再后来,猎人也就拿起母猴的皮用鞭子猛抽,小猴见之悲啼不已,于是驯服地从树上跳下并跪求猎人住手。猎人虽然用此法捉住了小猴,但好景不长,小猴常常抱着母猴的皮狂跳悲鸣,不吃不喝,直到死去。

这显然又是一曲关于母爱、关于母子情的颂歌,读来惊心动魄!不是吗?小猴们的确死了,但死得沉甸甸,死得极其悲壮……猎人们的确捉住了小猴,但他们并没有成功,更谈不上胜利!

自然,上述两则故事也分明告诉我们:生命的含义绝非简单地活着,还包括从容、尊严、 操守与坚定;只要有了这一点,即便是金丝猴,也照样能让我们深深的肃然起敬!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命如诗(二题)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