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沃克说:如果要一个人相信什么,那么不相信的自由则是关键的

彼特沃克说:如果要一个人相信什么,那么不相信的自由则是关键的。人得有不信的自由,有质疑的自由,有说不的自由。如果不能保证这样的自由,你凭什么让别人相信?你以为的目标就是所有人的目标吗?你以为的梦想就是所有人的梦想吗?你以为的路就是所有人想走的路吗?抹杀生命个体性的要求是让人深度怀疑的。扪心自问,恐怕你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所说的吧。

不得不承认,人的认知是有阶层的,不同阶层是很难跨越的。所以不要渴望别人的理解与认同,更不要向人诉苦你的不易。甚至,你必须要远离(注意远离不是抛弃,因为有责任,而是思想上保持距离,不谈论他们理解不了的东西。)不懂你的亲人或者朋友,因为他们往往是你前行最大的障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的思想认知超越他们很多,你没有办法与他们对话,你懂他们,但是他们不懂你。他们不懂你安静还好,但是他们不会安静。他们会用自己以为的方式要求你,亲情绑架,血缘绑架,甚至恐吓你,控制你,这些让人不堪重负,举步维艰。而这不是他们考虑的,他们也不考虑这些东西。但是你得考虑,因为你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思想领地。你得有精力、时间、心情伺候它。

改变一个人最好的办法不是奖励,不是惩罚,而是发自内心的接纳她,关心她,爱护她,这是让她改变的力量。她自己是没有力量的,她需要你伸出援手,给予体谅之心,辅助之意。

你根本就看不出来一个女孩子心理上的抑郁。因为她很阳光,看起来很开朗,也很快乐。但是你盯着她的眼睛看,里面全是空茫,空洞无物。和她交谈能发现什么呢?她对什么都百无聊赖,兴致索然,就是一门心思想离开。我们知道不渴望的东西不会靠近,如果某种东西满足不了内心的渴望,无力应对又不愿意直面,那么就生出逃离之心。逃离是给予自己挺高的期待而完不成自我期许的无奈选择。

逃离是一种脆弱,更是一种保护姿态。逃离总得说来就是不能接纳自己溃败的一面,糟糕的一面,无助的一面。抑郁是对自己的嫌弃。接触过抑郁者,他们自我设限,囚禁自己,不会伤害他人,却无情伤害自己。你即使指出问题症结,但是想解决那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借助于药物和一些循序渐进的康复措施。

得与失哪一个更有幸福感?一般人肯定觉得这个问题有毛病,而且认为只有有毛病的人才会说有问题的话。他们会不假思索回答,当然是得了。得是一种获取,失是一种给予。对于心甘情愿给予的人来说,失是一种得,而且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裕的人才会给予。这两个方面匮乏的人才看重得,把得当成幸福。

女孩子不可以伸手朝男人要钱,每一次伸手都是对尊严的折损。而人的尊严是无价的。尊严需要硬骨头支撑,没有几根骨头是撑不起尊严的。虚荣都是有价码的,命运已经标注好,你看不清是因为你鼠目寸光,智慧短浅。

有人说检验夫妻感情主要看睡觉问题。真是浅薄无知。导致睡觉有问题感情有问题的一定不是睡觉本身和感情本身,而是认知停靠站点是否匹配问题。如果两个人都只是关心吃饭问题,吃饭大于天,那么两个人没有什么问题。如果一个只关心吃饭问题,另一个关心灵魂的问题,那么两个人很容易有问题。只关心吃饭的害怕其他问题,没有安全感,关心灵魂问题的内心相对强大一些,但是也颇多不安。安全感不足,是两个人的交集。这点交集很可怜,很寒微。姜公:最好的状态不是相敬如宾,而是价值观接近+互相给对方较多自由空间。可惜这是理想化情形。

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古人能够理解今天的一些东西,但是我们可以要求自己,不要抱残守缺,不要泥古不化,要求自己理解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理解什么是活着的意义,理解什么是爱人,理解什么是美,理解什么利于生命的创造性发挥,理解如何保障人的尊严与权利……理解一个现代文明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

野蛮具有遗传性和模仿性。男人不善待自己的女人,女人生的孩子也不会善待他们的母亲,他们长大之后也不会善待异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彼特沃克说:如果要一个人相信什么,那么不相信的自由则是关键的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