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五册的“表达与探究”中有一个章节是“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亲情确实是值得讴歌的,以感人至深的“最真诚、最温暖、最珍贵的情感”为切入点,教育学生写作时注重细节,力求丰富,充实内容,从而深化感情,塑造心智,培养人格,这也是完全正确的。但中间举的一个例子,实在令人不堪,这不但影响了对这一章节的学习,而且容易对学生形成思想上的误导。
这篇文章就是《奶奶三“怕”》,作者是刘佩宁。我不知道这个作者的身份,但仔细琢磨这篇文章,我真的希望它是编造的,如果是事实,那就太可怕了。
文章开篇便列举了奶奶的三“怕”:一“怕”妈妈不让她做家务;二“怕”妈妈不让她“花”钱;三“怕”妈妈给她开小灶。其中这第二“怕”,说的是奶奶要给孙子零花钱,妈妈加以阻止,理由是“您这样做会把孩子宠坏的”,从教育孩子的角度考虑,这勉强还能站住脚。但透过文字看“不让她‘花’钱”这个委婉地褒扬母亲做法的观点,还是令人难以接受。既然“不让她‘花’钱”,也就是除此而外,其他方面也不让奶奶花钱。那么文章中的奶奶委屈地说的“你们给我这么多钱,我放着也是放着”那就真是一种深深的“委屈”了。这种委屈,满含着无奈,甚至有些悲楚。有钱无处花的原因是“不让花”,既不让其给人,也不让其购物,这就等于剥夺了老人一定的生活自由和乐趣,将她拘禁在了一个固定的小圈子里。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花钱本身是小事,花钱也不是目的,对于一位老太太而言,以这种方式参与生活才是重要的,你不让她花钱,也便是强迫她渐渐地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她从心理上直接意识到成了一个“家庭”的人而不再是“社会”的、“群体”的人,孤独与幽闷就应运而生了。
我说“希望它是编造的”,是出于同情这个老太太。从第三“怕”——“‘怕’妈妈给她开小灶”上看,虽然仍然同情这个老太太,但却确信它是编造的了。这里的“妈妈给她开小灶”,说的是“每顿大伙吃的都不是一锅饭”。从文章的记述看,奶奶吃红烧排骨的时候,“我们”碗里是土豆片。而之所以这样做,是“您身体不好,需要多吃些有营养的”,是“大夫瞎说”也就是大夫的建议给老人补充营养。我们先不讨论奶奶吃了排骨能不能消化的问题。首先,同是一家人,每顿吃的饭不一样,老太太心理如何接受?这如果不是问题,那么,从前文看,这一家人生活还是蛮富裕的,从给了老人那么多钱而不让她花就能看得出来,那么,怎么就“贫穷”到一起吃顿红烧排骨都实现不了了?从行文上看,作者显然是以“土豆片”和“红烧排骨”作对比,衬托妈妈的孝心的:啊,我们的妈妈是如此敬老,亏待孩子,只让他们吃土豆片,而给奶奶却特意准备了“我们吃不到只流口水”的“红烧排骨”,这正常吗?前文说“亲情是世界上最真诚”的情感,我们从中却看不到一点儿“真诚”。作者显然是为了表现妈妈的孝而瞎编了这么一个情节。以不“真诚”来表现“真诚”,这本来就是现在作文乃至做人的通病,用这样的文章来教育学生,大概不合常理吧?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还是第一“怕”——“不让她做家务”。作者举的例子,是奶奶准备用洗衣机洗衣服,妈妈为了阻止奶奶,撒谎说:“这洗衣机一见老太太就漏电。”于是,“奶奶吓得急忙离开了洗衣机”。就奶奶的表现来看,这位老人家可以说是无知(真不好意思用“愚昧”一词)到极点了:好好的洗衣机,“一见老太太就漏电”,这洗衣机难道是极度厌恶老太太的智能机器人吗?而奶奶居然相信了。这老人家不会在装傻吧?要是这样,演技也太高了。紧接着她叹息说:“唉!你这也不让我干,那也不让摸,不知哪天我就闲出病来了。”这声无奈的哀叹才是最重要的。这篇文章自始至终是表现妈妈对奶奶的孝的,抛弃虚构的前提,从这句话中却可以看出,妈妈大概确实做到了“孝”,可漠视了另一个对待老人的传统美德,那就是“顺”。所谓“顺”者,有多重含义:让老人顺心,顺从老人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迎合、依从他们的心意。如果只知一味地“孝”,做出违背他们意愿的事情,那就是“以逆犯顺”。而文章里的妈妈却恰恰是这么做的:奶奶想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她是坚决杜绝,而且不惜使用谎言。心疼老人,关爱老人,这份心思是极好的,但却又极坏地剥夺了老人的部分权利,有意无意地将她当成了一个“废物”。对于老人而言,造成的心理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她会觉得自己生存在世上已成为多余的,她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用之人,她面临的局面就是无所事事地等待最后一天的到来。
这篇文章的最后,编者多情地说:“从拓展思路、充实内容的角度看,这篇文章能给我们哪些启发呢?”对这篇文章是褒赏有加,认为它构思巧妙,细节突出。但倘若稍加辨别,就会发现它不但认识有问题,而且自始至终都充满了伪造、伪饰、伪装的痕迹。我们认为,一篇文章,无论结构多么合理,描写多么细致,倘若有这两方面的大毛病,那就是再也糟糕不过的文章。“巧伪不如拙诚”,尤其在探讨亲情这一崇高的话题的时候。
纵观全文,本文应该是一个中小学生写的,今天,许多中小学生为了应付写作,已将古人最为强调的“诚”一词抛弃了,字里行间充满了虚饰,充满了伪善,此文就是代表之一。此风不可长,此法不可学。书写亲情的文章足够多,其中以细节和结构取胜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偏偏要将这一篇作为范文而且堂而皇之地将其列于已使用多年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呢?课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还是希望将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