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走过枫桥边

散 文

匆匆走过枫桥边

作者/梁 伟

记得,刚小学的时候,我就背下唐代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的《枫桥夜泊》。如今,走过枫桥边,我用心去感受当年张继先生的心境,叩问寒山寺为何能名扬天下?……不知觉中,张先生的影子仿佛晃若眼前了。
这天早上,我们一行十多人在导游小姐的安排下,来到了苏州的风景点——枫桥。之后,导游便放羊似的,叫大家用两个小时游览,每个人都兴高采烈的。依稀中,默默读着张先生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就地买了一些相关资料,一看——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张先生此诗也称《夜泊枫桥》。枫桥也叫封桥。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
读了张先生的诗,知道他是唐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约公元715-712年至779年(大历末年)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登进士。然铨选落地,归乡。后又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记得,评论家高仲武评张先生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我们知道,张先生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那年,当张先生重游寒山寺时,心潮澎湃,笔思涌动,又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的诗,即“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为之,我深深理解诗人不同时期的心境。何况,人生际遇,谁又能完全把握好自己呢?!我边游览边思考,想象当年张先生的诗词被后人雕刻在石碑上的那一举一动,凝眸文字,感概万端……据说,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如今,寒山寺的《枫桥夜泊》诗碑已经是第四块,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这位现代张继,是应著名画家吴湖帆之约而书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的。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同行的人,他们买东西或照相去了。我独自一人,徘徊在张先生那首诗词的碑文旁。突然,不远处传来毛宁先生唱的那首《涛声依旧》……
是啊,苏州,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城市,听着歌,把自己置声于江南小桥流水的意境里,去寻找在梦里遗失在那里的那份牵挂,也许当你走在桥头,远处的钟声传来,一阵轻风吹落几片枫叶,落到一丛稀疏的兰草里,空气里飘浮着清凉忧伤的芬芳,你会突然觉得一切恍若隔世,你会突然想起一个人的影子,在你的心里,像桥下流水一样荡出层层涟漪。这就是离愁,没有眼泪却可以让你心碎的离愁。
尽管只是匆匆走过枫桥边,然而,我却把心留在张继先生的诗句深处,把温暖轻轻地留下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匆匆走过枫桥边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