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

英 子

文/闫冰(河北)

英子是我小时候的玩伴,我们一起爬房顶、掏鸟窝、打架……她是我“南征北战”的铁杆粉丝,也是我的“替罪羊”。她圆圆的脸庞,长长的睫毛,黑黑的眼珠。
英子是家中的老大,她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后来,她妈又给她生了个小妹妹。她爸是贩卖盆儿、碗儿、盘子、碟子等瓷器的,经常要从很远的地方进货,然后就开始走村串乡摆摊,一个村子总要摆上几天,白天和晚上也得看守摊位。遇到哪个村子过庙会,不光提前几天摆摊儿,时间也比平时更长。他爸爸一个人忙不过来,她妈妈也得跟随做搭手,没有时间照顾家中,所以英子不光是家中的老大,更是家中的顶梁柱。做家务,洗衣服,照顾弟弟妹妹就成了英子的生活全部。每次我们出去玩儿,英子总是领着弟弟抱着妹妹,像个地地道道的“小娘”。我们也都习惯了,常常帮着她照看。
小时候我们十分的顽皮,闯祸也是家常便饭,到家中告状的也是常事。每次我都会见事不妙撒腿就跑,母亲追不上也打不着。而英子却从来不跑,她总是双手紧紧抱着弟弟妹妹,把他们护在身下,把后背留给她妈。每到这时我总会替英子抱打不平:
“你为什么不跑?你妈又追不上的!”
“没事,不疼。我还得照看弟弟妹妹。”
“抱着他们跑呀!”
“不行,他们都还小,容易受到惊吓,受风了也容易会感冒……”
我默默陪着她,不再说话。
我们都该上小学了,晚上聚在一起都兴奋地谈论:家长都给买了什么样的书包,什么样的文具盒,明天会穿什么新衣服……
英子却默不出声。
“英子,你妈给你买了什么样的书包?有文具盒吗?是什么样子的?漂亮吗?”
“我得在家照顾弟弟妹妹,我妈很忙。”英子低着头小声说。
英子是特别想上学的。每次我们放学回来,她总会抱着妹妹坐在门前的石墩上等我们,然后问我们都学了什么,学校都发生了什么事。有时也让我们教她写字。很多时候她都会抱着妹妹到学校找我们玩儿。如果妹妹睡了,就抱着她坐在教室的台阶上听老师讲课。她口袋里时常有个写着弟弟名字的本子,还有一只笔。
英子是上过几天学校的。记得那时他弟弟生病了不能上学,于是她背上弟弟的书包替弟弟上了几天学。那几天她特别兴奋,不到六点就在我家门口等我。
一路上她又蹦又跳,嘴里还哼着小曲,黑黑的眼睛闪着亮光。
课间很多同学笑她替弟弟上学,笑她不识字,而她都低着头一笔一划,认真地写着老师布置的作业。放学的时候,我揍了那个嘲笑她的同学,也被老师罚站了一个下午。
小时候听老人说,冲着圆月许愿就会如愿以偿,所以每到十五的晚上,我们几个就会绕着村子追着月亮许愿。再后来我们就挤坐在英子家门墩儿上,望着月亮述说自己的梦想:“我长大后要当人民教师。”“我要当医生!”“我要当科学家!”虽然每次的梦想都会和上次的不一样,但是我们仍然坚持向月亮许下新的愿望。
也只有英子的梦想永远没有改变过:“我希望我的弟弟妹妹们都能考上大学!”
日子在一天天的流逝,我们都长大了,英子的妹妹们也都上小学了,而英子已过了上学的年龄。她便开始跟随她家的摊位从这个村移动到另一个村。有时就在家做做家务,农忙时到地里帮忙……
后来我们都上初中了,褪去儿时的莽撞与幼稚,不再喜欢上街玩闹,琼瑶、席绢、路遥等成了我们生活的漂流瓶。英子依然随着她家的摊位周转、忙碌着。依然每个周末照常去找我玩儿。我沉迷于小说中,她在一旁看着,小声地给我说着话,我一搭没一搭回答着,有时她什么时间离开的我都不知道。
我上高中时英子结婚了,她没有通知我们。听说嫁到了邻村,婚礼举办的很简单,婚后没多久就和丈夫去外地打工了。村里人说结婚时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要将自己的嫁妆一半存进银行,留给弟弟妹妹上学使用。
上大学后我和英子就不再联系,更没有书信往来(她不会写信)。有时是很想念她的,但却没有时间找她,就这样英子淡出了我们的世界。
工作后我回老家,总听家人说英子的三个妹妹学习都很好,都考上了非常好的大学,其中一个还是研究生,这在村子里成了家长教育孩子的榜样。弟弟也子承父业,开了一家瓷器店,生意兴隆,儿女齐全,生活幸福。
此时我总会想起英子,她过得怎么样了?她的孩子一定和她妹妹们一样都会考上大学吧!
没有人提到她,我也没再见到过她。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英子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