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观瀑布,识黄河,见人生——《壶口瀑布》教材分析

观瀑布,识黄河,见人生

——《壶口瀑布》教材分析

城阳第十一中学 崔雷

《壶口瀑布》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是游记单元,作者梁衡用自己灵动的笔触带我们领略了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挟雷裹电,震撼人心。

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是充满力量的。他的文字干净利落,时而一字千钧,时而多情似水。情动而辞发,语言的力量与所写内容紧密契合。文章多用短句,长短句交错使用,朗读起来也是掷地有声。“跌”“吸”“冲”“涌”“挤”“撞”“凿”“切”“旋”“剁”……字字有力。“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更闹,更挤,更急”“三跌,四跌”“碎成点,碎成雾”……长短句搭配,不仅铿锵有劲,节奏感十足,而且黄河汹涌奔腾的气势也如在眼前,震荡天地的声势更如在耳畔。我读《壶口瀑布》总感觉这黄河是阳刚的,男性化的,作者在第五自然段却使用了第三人称“她”。除了黄河母亲河的象征意义,更给人一种形象与力量强烈的对比冲击。至柔至和的水在压迫中迸发出无与伦比的能量,刚柔相济,更见其强。

世上盛景大抵如此,游记类文章也是要追求新意的,重在写人所未至之景,写人虽曾至而未见之景。作者介绍了雨季和枯水季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经历。雨季的壶口最危险也最壮观,最让人惊叹。作者却略写第一次,详写第二次。我想,详写枯水季的壶口除了便于与壶口有更近距离的接触,也是作者别出心裁之处。

课文的文路很清晰,按照游踪组织文章。段首句直接交代文段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第一段言简意赅,开门见山,交代壶口位置和我两次到过那里,引出下文对两次经历的介绍。作者与壶口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狼狈不堪的。“我”不顾旁人的告诫冒险下到河滩,但在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震耳涛声中急慌慌扫视几眼便匆匆逃离。所以第二段写雨季游壶口,随着这匆匆的逃离,作者的笔触也匆匆而过。三四段写了枯水季的壶口。相比较第一次的狼狈,枯水季看壶口是从容的。作者下到沟底,细细打量,从水到石,这副写意画缓缓在读者面前展开。灰的山,蓝的天,黄的浪碎成白的雪,罩在七色彩虹中,这副画青峻热烈而又浪漫多情,面对这画谁又能不动容呢?难怪作者会在这画中突然陷入沉思,从小小的壶口中看到所有水的形态,看出人的各种情感,看出了整个世界的浓缩。从水到人,这沉思给了读者无尽的遐想。游记的魅力便在此处展现了。第五段写到脚下的石,铁硬的石头被寸寸地剁去。这石头的变化是日积月累的。如此来说,文本又增加了时空的深度与长度,意蕴更加丰富。这水和石共同造就了伟大的壶口瀑布。

“感受”是游记的灵魂。单纯记景叙事的游记是索然无味的。《壶口瀑布》所流露出作者或害怕、或震撼、或陶醉、或沉思的种种情绪都与当时之“景”深度契合。梁衡是有情怀的作家。季羡林曾说过“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在华夏儿女的眼中,黄河不是一条普通的河流。在文化的传承中,“黄河”早已成为了一个意蕴丰厚的意象。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者的情思可不止于此。面对这宝藏般的壶口,作者又生发出更独特的生命体验。历代文人记物写景往往都是借物借景来言志抒情。古人就有“山水比德”的思想。他们将山水人格化,在其眼中,山水是品德、人格、精神等等社会美德的象征或是文化的象征。梁衡笔下的黄河亦是如此。作者由黄河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由水写到了人,同时也赋予黄河以生命,以性格。她博大宽厚、刚柔相济、顽强不屈、勇往直前。逆境与磨难造就了黄河不凡的个性。水如此,人亦是如此。

观瀑布,识黄河,见人生。一水一世界。梁衡在这壶口中看到了人间百态,看到了黄河的伟大性格,看到了人生之不朽。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教材解读||观瀑布,识黄河,见人生——《壶口瀑布》教材分析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