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8日,随着国务院关于长清“撤县设区”批复的实施,有着1409年建制历史的长清县被撤销,从而正式成为济南市的一个下辖区,长清区的城市建设由此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优质之路。
由于主城区及大学城区的相互连接,原先处于城区边沿数量不少的山岭,仿佛走进了城里,“山入郭内,城在山中”的美丽景象,好像一下子就涌入了人们的眼帘。文昌山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座山岭了。
文昌山位于长清区文昌街道与崮云湖街道交界处,海拔高度156米。据康熙版《长清县志•山川》记载,“太子山,在县东七里,巅有古洞狭隘。义民孙光祖观之捐力錾阔,内饰帝君景像焚祀,曰文昌洞。”太子山,就是文昌山古时的称谓。之后,由于文昌洞的原因,此山便被逐渐叫成了文昌山。又由于此山的原因,长清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就由过去的城关镇、长清镇等称谓,改成了现在的文昌街道办事处,这也就有了后来的文昌路、文昌社区等地名。
从文昌山公园西门进去,沿着一条平整顺畅的健康步道,一路走高东行,就会来到此山一座叫“文昌广场”的地方,然后再顺着上山盘路,经过大约六七分钟左右飘忽的攀登,就会来到山脊一处用青石铺成的开阔处。南边的树林旁,摆放着一对石狮子,过石狮子再顺小路向上南行百十米,就会来到文昌洞所在的区域了。
走过在岩石上凿就的大小不一的二十五级台阶后,穿过一扇栅栏门就会来到文昌山西皮一个人工垒砌的平台之上,这个平台南北约有20米长,东西宽2到6米不等,平台西面的外侧建有一遭不很规整的半截子墙。从石壁根脚处再向北向上七级石阶,就会走到文昌洞洞口的外面。站在此处观看洞口外立面,总高约有两米半,洞门下方两侧由两块精打的青石作为门框石,高为130厘米,门框石上面为一块高度40厘米挖切成半圆状的门上石,共同组成约为80厘米宽的洞门。再之上为一橫匾,中间题有“文昌洞”三个楷体大字,年代落款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最上面覆有一块雕刻成弧瓦及瓦当的顶板石,用来为洞口遮风挡雨。
进的洞内,发现空间不是很大,看起来跟一大间房屋的面积差不多。由于只有朝西的洞门能进来光线,所以整个洞里显得有些昏暗。正对洞门的东壁上有文昌神君的塑像,文昌君两侧为男女各一人的童子塑像。不过一眼看上去就能看出是现在塑制的,其水平实在一般。
在紧挨洞门内侧的南石壁上,刻写着“创修文昌洞碑记”全文。从碑文中我们了解到,在县城以东六七里地的地方有座山叫太子山,这座山“险萃秀蔚,远萦河带,俯瞰烟市,固境内之胜也。”但在明万历年间之前,此山并没有文昌洞一说,半山腰间只是有一个狭窄的圆洞而已,而且知道的人也不多。
山下附近村庄一位叫孙光祖的居民,看到此山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就竭尽全力捐资募人,把洞口适当凿宽并装上两边的门框及门上石。洞内用工具铲平地面,尽量把空间拓阔并塑上文昌帝君像。出的洞来,在洞西陡峭悬崖处垒砌供人上下的石阶盘路,并在周边遍植桧柏多棵。
碑文中写到:“若曰山踞空属龙为邑之生气,若曰邑文运向未昌则帝君者必能昌之,盖文昌星君,实司天下文章柄,又载上帝敕游历天下名山洞府,惟所驻跸此洞成,而一旦下其飞鸾检乎桂籍,特奏上帝大为青之人文迪,则洞之像亦何容它设也。”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此山端坐在这里,就是想凭借苍龙非凡的能力,让本地具有勃勃生机,假如文运一般,那文昌帝君一定会让这里昌盛不止。因为文昌星君,为天下文化兴运的实际掌管者。又受玉帝钦任之命,游历四方名山洞穴,一旦到达建好的洞窟这里视察一番,再回去奏请玉帝为此地民众开启人文启迪之灵气,那此洞内的塑像能力极大的没有容纳不下的一切了。
据传,文昌原是天上的星宿,北斗七星之一,又称“文曲星”。中国神话传说中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的好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就是文曲星下凡。玉皇大帝命张亚子掌管文昌星神之府,主宰士子功名利禄,所以叫“文昌帝君”。文昌帝君,一般认为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读书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其受中国民间的奉祀,从周朝以来,历代都相沿制订礼法,列入祀典。
人文兴衰,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教育质量的好坏,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教育的优劣可直接导致社会发展的枯荣。重视教育也就成了历朝历代所遵循的基本政策。
所以碑文中继续写到:“昌自刻鹄雕龙,昌至经天纬地处,昌孔孟之学出,昌伊周之业接踵科甲流声百世。”用现代的话简单来讲就是,希望年轻一代有鸿鹄之志,龙鹰之神,成国家经天纬地之才,而且多出人才,出优质的能流芳百世的精英人才。
此洞快要建成的时候,长清的学子们争先恐后进洞拜谒新塑成的文昌君。之后邀请时任的长清县知事,也就是县长曹一兰撰写《创修文昌洞碑记》一文,刻于洞内南壁之上,时间为明万历三十二年春天三月的朔日,也就是三月初一这天。
康熙版《长清县志•知县》载:“曹一兰,汲县人,举人。升大理寺评事。”而文昌洞碑记中记载曹一兰为“卫人”。实际上,这两个地名为同一个地方。汲县,古县名,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卫辉市,为明清时期卫辉府治所在地。曹知县后来升任大理寺评事,差不多如同现在最高人民法院负责诉讼案件的法官吧。
在文昌君塑像身后旁边,山洞愈发狭窄,人能钻之,不能立之。在洞的左侧也就是北壁上,雕有一幅“访洞图”,画面呈现从低到高有一支文官模样的队伍,去到最高处的文昌洞拜谒文昌神的内容。队伍中还有一个骑毛驴、着红袍的官员,有人认为这是曹知县的形象,只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实在没法认定。
洞内右侧也就是南石壁上,也雕有一幅图像,内容为一位项挂纶巾,气宇轩昂的侍生,手牵一头叫“得儿”的牲畜,前往此处准备阅识“文昌洞碑记”的浮雕造像。当然,这种“得儿”人们并不陌生,看上一眼,估计没有人不认识这种牲畜的。
南北两边石壁上的浮雕造像,色泽鲜艳,造型逼真,看上去应当是近些年用油彩涂抹无疑。至于浮雕本身,是明代建修文昌洞时所做,还是现今刻凿,就不得而知了。
洞外南侧还有许多残碑断碣,大部分为明清至民国年间文昌洞及附属设施的重修记录碑。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浩劫的原因,洞外所有独立的石碑,以及洞内文昌君等造像悉数被砸,被滚到崖下。而最为珍贵的洞内“创修文昌洞碑记”碑,虽称碑刻,实为壁刻,否则也必定会遭遇粉身碎骨的劫难。我们现在看到洞口南侧的残碑,是心善民众,从崖下重又运上来放置到这里的。
文昌洞的位置虽然被说成半山腰处,但实际上这儿离主峰很近,看上去也就是一二十米远的距离。满目苍翠的桧柏,把这儿遮挡的严严实实,不到跟前,根本看不到这样一个别有洞天的世外之地。
除了文昌洞,这里还汇集了很多的神灵在此驻扎。一进山门的东侧,置有一土地庙,土地庙东侧上边,有杨公庙,里面供奉着杨令公和佘太君,杨公庙稍南为财神庙。与山门对应的是坐南向北的无生老母殿。此殿后边建有护法殿,而护法殿上侧建有三清殿,三清殿北侧小巧的洞窟内是观音阁。再向上的崖壁平台上为酒仙台。加上文昌洞内的文昌君,不大的一个地方,竟然有九路神仙在这里各施法力。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发展之道,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正如“创修文昌洞碑记”中记载的那样,真正的径路在文昌洞所对应的下方位置,不知道是自然损毁还是人为破坏,这个非常壮观的石阶盘路坍塌的特别严重,没法再修复使用而遭废弃,人们不得不在正北的石崖上凿梯成阶,而成了来文昌洞唯一的路途。
在废弃的石阶两边,明万历年间修洞时栽植的柏树还在,有的高大挺直,有的虬枝如龙,和后来种植的柏树区别明显。现在大约有八九棵特别粗大的翠柏,被济南市绿化委员会(园林局)钉牌造册,以更好的对这些古树名木进行有效地保护和管理。
居民孙光祖,县长曹一兰当年创修文昌洞的目的,就是希望人文繁盛,才俊辈出,至于这个目的有没有在其生年达到,我们不知道。估计官民二人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是,400多年后的今日,由他们创修的文昌洞及所在的文昌山,会成了一座地标性的文化名山,以及用文昌二字命名的众多地名。
更让二人没有想到的是,自2002年起,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在文昌山周边开始了新校区的大规模建设。现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文昌山下的大学城生机勃勃,书声琅琅,十多万学子在这里苦心研读,孜孜以求。文昌山也就真正成了远近闻名,成色十足的文化教育昌盛之地。
作者简介:
赵福平,济南市长清区人,山东省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历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山东卷•济南分卷》《长清碑刻》等文献编撰之一。其文字、作品多发表于《齐鲁晚报》《今日头条》《今日作家》等数家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