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弋射”中的仁爱情怀
文/孙强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耳熟能详,微言大义,透着浓浓的仁爱之光。“仁”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孔子不仅是传授“仁”的导师,更是践行“仁”的模范。
孔子满腹经纶,文质彬彬,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他有精湛的射箭技艺,每次演习时都吸引大量围观的人,把靶场围得水泄不通。就是这样一位“箭术”高手,为改善一下家里的伙食,半天时间去打猎,却一无所获,令人疑惑,真相解开,让人肃然起敬。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的孔子,父母早亡,贫困交加。刚成家时,做过两次小官,因不满当政,一次辞职,一次免职,入不敷出,生活艰辛。
秋去冬来,妻子怀孕了,家中已半月不见腥味。看到妻子日渐蜡黄的脸和满面的愁容,孔子心如刀绞,立马收拾行装,背上弓箭,欲出门去打猎。
妻子见状,问道:“现在是冬天,不比赛射箭了,你拿弓箭做什么?” (那时地方举行射箭比赛,每年春秋各一次。)
孔子说:“你需要增加营养,我去山上射一只大鸟来给你补补身子。”
妻子从来没见过孔子打猎,满脸疑惑地说:“打猎?你?”
孔子自豪地一笑说:“六艺,我最精通的那就是射。你好好在家等着,一会我拎一只大鸟回来,你就知道我的射箭技艺是如何精湛了。”
妻子说:“我也去欣赏你的射箭,正好趁此机会活动一下身子。”
两人走向山林,一路轻声细语。刚到山脚,就听得山中鸟鸣声声。他们驻足聆听着,一脸的笑容,似乎已经射下了一只大鸟,拔光了它的毛,煮在锅里,装在碗里,放进嘴里,细嚼慢咽,那鲜美的味儿真爽啊!
“哎!你听到了吗?这里有山阄。”孔子歪着头对妻子说道。四下寻找,果然有一只肥肥的山阄在那里东张西望。
孔子睁大了眼睛,从肩上拿下弓,又从后背拔出一支箭,熟练地扣在弦上,对着前方。妻子顺着箭指的方向看去,心头一喜,好大一只鸟,煮来足可以盛满两个大碗。那鸟的羽毛并不太好看,像麻雀的一样,只是那双眼活灵活现地转来转去,憨态可掬,讨人喜欢。更“憨”的是,明明看见了孔子的箭头正对着却视而不见。鸟憨,孔子更憨,
明明一拉弓就可以得到满满的两碗肉,他却故弄玄虚,最后惊罕地弹了一下空弦,让那憨鸟展翅飞走,一口气飞了很远很远。
妻子伸长脖子四处搜寻,怎么也看不见憨鸟的影子,叹口气问:“你怎么不射那只鸟?”
“唉!它太小了。” 孔子满脸写满慈爱地说。
妻子睁大了眼睛,瞪着孔子说:“你的心太大了吧?这么大的鸟,煮熟了满满两大碗。”
“不是,我是说它年龄太小了。这年龄啊,和个头有时沾不上边。牛仔儿在母牛的肚子里,就要用十个木碗才装得下,这长了三年的麻雀,怎么大也要十只才能够装满一个木碗吧。”孔子耐心地解释说。
“我懒得跟你说,你怎么知道它年龄太小啊?”妻子不解地问。
“看羽毛啊,羽毛的颜色还没有转黑,就一定是今年的鸟,它连春夏秋冬都没经历过,我真不忍心,这个时候就早早的要了它的命。”
孔子叹息一声说。
“那好吧,等明年再来射那只憨鸟。”妻子只好撅一下嘴,喃喃地自我安慰道。
“走,我们找只年龄大的去。”孔子轻轻拍了一下妻子的肩膀,柔声说道。
冬日里,鸟避寒就温,一般喜在山南。他俩走进山林,这儿到处都是树,到处都能听到小鸟的叫声,可就是见不到大鸟。
妻子嗔怨地说:“八成是那只年龄小的憨鸟通风报信,其他的大鸟都藏起来了吧?”
孔子听了,回头看看娇怨的妻子,笑着说:“我看不会,憨鸟没有你聪明。”
正说着,他发现妻子的眼睛睁大了,直直地望着前方。孔子掉转头去,看见了一只公野鸡。这是林子里最大最美也是最好吃的一种鸟,一身羽毛如霞似彩,斑斓绚丽,特别是背上的那几根,长长的,飘然如天上的彩虹。天道酬勤,地道酬善,我们有吃的了。孔子在心里嘀咕着,取下了弓,搭上了箭,拉开步子,前躬后箭的站好,满拉开弓,屏息瞄准。就在孔子正准备放箭的时候,又来了另一只鸟。一只羽毛质朴,颈前有一抹金色的鸟。只见它飞来飞去,转动着柔和的眼睛,恩恩爱爱地朝公野鸡靠过来。这是一只母野鸡,那公的一见就欢天喜地,情绪高涨,一只脚在地上欢快地跳着,另一只脚划船似地舞着。它那弯弯的长喙快乐地啄起树枝上的一只虫子,咯咯咯地呼唤那只母野鸡过来。孔子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摇摇头,放下了手中的弓箭。
“你,你怎么又不射了?”妻子急忙问。
“这么恩爱的一对夫妻,你忍心射吗?”孔子理直气壮地反问妻子。
“是啊,它们这么恩爱,让人看了都动心。”妻子眼里露出爱意地说。
冬日是短暂的,那热情流溢的一团火红很快地回到如絮的云层中,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起风了,虽然不是那么刺骨的凛冽,却冷的让人感到不舒服。孔子与妻子怀着美好的期望,在冷风中守候着,渴望奇迹的出现。
这时,孔子看到前面不远的大树上,刚飞来一只大鸟。这是一只羽毛丰满的鸟,一看就不会存在年龄不足的问题,而它还是孤独的一只,也没有亲密的伙伴在身边。妻子不断地向孔子使眼神,那意思很明显,把它射下来,晚上就有肉吃了。没想到孔子无动于衷,而且还微微地叹了口气。
“你快射啊?!”妻子催促着。
“我不能射死它,它是一只归巢的鸟。”孔子说着,往右边一指,说:“你看,那上面有一个巢,那就是它的家。在外面忙活了一天,它现在赶回家,来到了自己的家门前,我去射杀了它,它会死不瞑目,我也会终身不安。”
妻子听了,看看孔子,看看那大鸟,又看看它的巢,说:“是啊,回家的鸟,不射也罢,我们也回家吧。”
孔子满怀歉意地一笑,说:“对不起,今天失信于你了。”
妻子说:“没关系,不就是少吃一顿肉吗?我们今天救了三条命,可能这样更好。如果今天我们真的有肉吃,睡觉时或许就不会安稳。”
孔子释然地说:“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有适合自己和不适合自己做的事,我不是打猎的料啊!”
夫妻俩交谈着,他们忘记了眼前的艰辛,只把美好的未来预支做今天的享受,把心安坦然作为佳肴美味来品尝,心里便很甜蜜。这正是孔子 “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真实写照。
当读到这个故事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孔子不仅弋不射宿鸟,还不射小鸟,更不射恩爱的鸟。“三不射”说明孔子的仁爱之情已溶入血液,深入骨髓,变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大哉,孔子!值得敬仰。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时的孔子就告诉我们:人与自然赖以生存,在一条生物链中,如果缺少一个环节,必然会导致整个生态链的破坏。要心怀仁爱之心,遵循自然之道,方能维护生态的稳定,社会的和谐。
是啊!仁者爱人,人人有爱,则天下万物和谐、太平,而后则人人幸福、万物之万幸。
作者简介:
孙强,知天命,爱生活,爱自然,爱阅读,爱思考,努力学习并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生有颇多感悟,率性而写,即思即文。百余篇散文、小说在文学平台发表,随笔美篇多次被系统推荐为精品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