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鲁迅先生很多作品,能够读懂的也不过是三分之一而已。要读懂鲁迅的作品很难,在对他的思想,对他的生平,对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你再一遍遍地读他的作品,也是读不出其中的真正意蕴的。作家是时代的产物,所谓知人论事,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都要联系起他的时代背景来看,鲁迅也不例外。
从1881年到1936年,在鲁迅先生短暂而辉煌的人生岁月里,他经历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四.一二”政变等风起云涌的历史大事件。那是一个国内政治极其混乱动荡的年代,中国人民尚未觉醒,不知道革命的意义何在,不知道前途在何方。鲁迅就用文章作为战斗的武器,一方面抨击封建势力,宣扬新思想新道德,改造国民劣根性,一方面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探求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的出路,创作出了大量驰名中外的小说、散文和杂文。
把鲁迅放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中,他就成了一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伟人。他的每一篇作品,都烙上了时代的印迹,成为这个时代最可宝贵的遗产。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评价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可惜,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实在太少,我有时也搞不太清楚鲁迅和他的论敌之间究竟存在着多少是是非非。他的许多文章主要针对什么,针对谁,我都不甚了然。我至今看不懂很多他的作品,甚至参考了别人对他的评传,我也依然看不透他的作品。尽管如此,也丝毫没有减退我对鲁迅的钦佩,仅凭那三分之一已经读懂的作品,暂且抛开阶级的观点,仅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就足以让我欣赏他。我眼中的鲁迅,不仅是一个革命者,更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
“欧洲人临死时,往往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但我的决定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这是鲁迅的文字,是鲁迅的语言,我被他的硬骨头精神所深深打动了。这种精神所体现出来的独立的人格,是不管哪个时代的人看了都要为之震慑的。
除了独立的人格,鲁迅吸引我的还有他那哲学家的风采,他说的一些话完全可以当作至理名言来引用: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不是鲁迅的话就一定好,而是他的话实在好,值得细细品味。像这样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不管是哪个年代的人读了,都能受益匪浅。
他对社会现象的评价,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爬的人那么多,而路只有一条,十分拥挤。聪明人就会推,把别人推开,推倒,踏在脚底下,踹着他们的肩膀和头顶,爬上去了。大多数人却还只是爬,认定自己的冤家并不在上面,而只在旁边——是那些一同在爬的人。”
……
观察问题那么敏锐,得出的结论那么深遂,讽刺性的语言那么一针见血,这是很少有作家能够做到的。
鲁迅不愧是一个现代大文豪。他的文章之所以得以流传,实在是具有深刻性、典型性和独特性。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有目共睹。
校对: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