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伴我行
作者:王富年
2009年在职期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完成的作业,今读有“历久弥新”之感慨,与各位共享。
题目:就“语文与人生”的话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听了苏教授的讲座我感受颇深,受益非浅。我觉得我不虚此行,我是一个从教35年的老教师,今年年底就要退休了,下学期开学也许就不带课了。家人和同事都劝我别参加了,可我没有放弃这次学习的机会,我认为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即使退下来了,也可以回顾总结这一路走来的教育教学的得失呀,所以在一周多的培训期间,我认真收看了各位专家的讲座,看了专家的答疑,以及和同行在线交流,在章节讨论中我几乎每个章节都发帖或跟帖了。我觉得这种形式很好,虽然和专家辅导老师还有同行没有见面,但透过字里行间,“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得谢谢网络的功能,我也庆幸自己早两年学习了电脑的基本操作,要不,即使有心来学习,也只得望“电脑”而 “兴叹”了。好了,下面我想就自己的50年多年来的人生经历谈谈语文和我的关系,语文如何伴我前行,使我终身受益。
首先我想说我爱好语文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虽然不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可我的父辈有当教师的,我的二叔、四叔都是小学语文教师,二叔还是我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呢,他教学严谨,对学生要求很严,我对他除了“敬”,还有几分“畏”,他对我写的作文很赏识,批改时常常把我写得生动的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那时我觉得形容词用得越多越好,可有一次他给我批了“相同意思的词语用多了就堆砌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有“堆砌”这个词语,而且出现在我的作文批语里,我理解了,永远记住了。后来我当教师了,我发现学生也有这样的情况,我也说这是堆砌词语了。还有我的四叔,他在外地教书,“反右”时被错划为右派,遣送回家,他是个才华横溢备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他回来时,我才上小学三年级,他有着坎坷的经历,为了生计,他拉过板车,四婶迫于生活带着两个孩子和他分居,在农村做裁缝。他孤身一人,身心受到摧残。阴雨闲暇之余,他常喝着酒和我们谈古论今,当然只能谈“古”,而不能论“今”,我至今记得他和我说过这样一副对联:“年在严何在?春回椿不回”。他告诉我这是思念亲人的挽联,“严”是指父亲,“椿”古代传说大椿长寿,后因此喻父。后来我当老师了,才知道这里有很多语文知识呢,它运用了同音、借代、比喻等修辞,还有失去父亲的悲怆的感情,像是叩问苍天大地,思亲之情催人泪下。还有“虫二亭”的题匾,隐意为“风月无边”、“春雨绵绵妻独睡”的字谜的谜面春雨无日妻独睡无夫,谜底是“一”字等等。生活中我从父辈那里学到了不少语文知识。还有我的大姐,和苏教授差不多年纪,建国初期她是花季少女,1956年我还没有上小学,她就上卫校了。暑假期间,她带了许多书回来看,开学后读过的书就留在家里,等我上学了,认识字了,常翻看书籍,最感兴趣的是《文学》课本,那时语文,汉语知识和文学作品是分开的。从那本书里我似懂非懂的读了《孔乙己》、《范进中举》、还有《小二黑结婚》等小说,觉得有意思。那几本《文学》课本被我们弟兄几个轮番看,看得封面都破了。这就是我最初接触文学经典的启蒙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入门,这对我上学后爱好语文起了引导性的作用。
其次我想说说我初中三年的课外阅读夯实了我的语文基础。我上初中的时候,中苏关系已破裂,我是最后一届学俄语的,我没有像苏教授她们倾心阅读苏联文学,我们热衷于阅读拿现在来说的就是“红色经典”,像“三红一创”(《红岩》、《红旗谱》、《红日》、〈〈创业史〉〉),〈〈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等等。其中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耳熟能详,书中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感染着我们,那时真的有这样的冲动,如果国家需要我们献身,我们都会毫不犹豫站出来。由于看得多了,有了积淀,也有了写作的欲望。我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宣读,我也经常在学校黑板报上投稿,因为我是语文课代表,校刊通讯员,每当听到或看到我的稿子广播了或写上黑板报了,我的心里乐滋滋的。老师和同学的赞扬,鼓舞了我积极写作,我的阅读兴趣也更高涨了。每到课外活动我就钻到阅览室,看报纸、杂志,还有画报,每周一次的借书,那是望眼欲穿的事,图书室门口人头攒动,管理员应接不暇。接到自己仰慕已久终于借到手的书,真是如获至宝。我深有体会:读书应在少年时,因为那时单纯,记忆力好,好奇心强,求知欲也强。初中三年,别无所长,理科学得不好,惟有语文伴我成长。为我以后的人生选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最后我想说的是三年的大专函授学习提高了我的语文素养。我是“老三届”(66届初中毕业),“文革”毁灭了我上高中上大学的梦,1968年就下放到农村去了,以后我当了民办教师,以后又转了正,成为国家正式的语文教师(我考的是语文学科),可我的学历还是初中呀,怎么能教初中呢?1983年正值“五大”自学热潮,那些被文革耽误的回城知青求学热情极高,我也是其中之一。我报考了安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录取后,工作之余,闲暇时间,如饥似渴研读必修的课程,面授时,我聆听了大学讲师,教授的讲课,中国古代文学的先秦散文,诸子百家、盛唐之音、元代杂剧,明清小说;现代文学大家,鲁郭茅,巴老曹。那时我在文学海洋里涵泳畅游,十分惬意。真的是和哲人智者对话交流,每当读他们的作品,他们就像站在我的身边,一个个都鲜活起来。阅读确实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你说读了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能为了某件事办成,低声下气乞求权贵吗?三年的苦读,取得了大专文凭,我说的语文使我终身受益,不光是精神方面的,还有现实方面的就是我取得了中学语文的任教资格,评定了中高级职称,工资待遇也相应有所提高。我如不爱好语文,功底不厚,我在农村下放怎么能选任老师?后来的选招,都是凭考试分数,如果我没有以前的知识积淀,怎能名列前茅,榜上有名呢?回顾自己走过路,终身相伴语文,和它结下不解之缘,幸甚至哉!借此机会,有感而发,能否算完成一次作业,望老师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