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格斋”
作者:庾日升
数十年前,因为自己爱好书法、写作,经常磨砚台、爬格子,故就学着古人样,附庸风雅,给书房取了个斋号,叫“砚格斋”,这个斋号虽然不够雅致好听,但我喜欢,觉得贴近我的雅好,忠于我的内心,也朴素明了。
两年前,我买了新房,“砚格斋”自然要挪窝,怎么装修书房,成了我考虑的重点。在我看来,书房是我精神高地、快乐家园、休闲场所,不能没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且还要针对过去书房存在不足,借机进一步完善改进,所以,我对书房很用心。可在妻看来,专门拿一个房间做书房,个人专属,于他人无益,似乎有点浪费。最后,还是我说服了妻,决定拿一个小房间做“砚格斋”。《书斋说》里讲过:“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刘禹锡的《陋室铭》写的就是他的书房。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辈?书房小一点也有好处,精致紧凑,宁静温馨。
针对房间小的特点,结合过去书房的不足,本着“方便实用”原则,我在心里谋划“砚格斋”的空间布局、功能需求,好在新房是全包给装修公司的,有专门的设计师,方便我们一起商量,于是,我和设计师的构想,一个个变成现实。如今的书房,有两面墙都是书橱,不过样式不一样,让我的藏书、书法作品、观赏玩件等各得其所;还有一面墙挂了装裱好的自己书法作品,添了点文气,旁边还设有观摩书法创作效果的功能区;一张大的书法桌上下三层,临窗摆放,通透明亮,坐立皆可凭窗眺望,放松心情;书桌对面,放了椅子,若同道朋友造访,门一关,品茗谈欢,甚为惬意;地面是木地板的,颜色古色古香,冬天不冷,夏天可以光脚,实用舒适;房顶有中央空调,不愁冷热,还有一个“回”字型的、能够调明暗的吸顶灯。整个书房装修是新中式风格,与书香、物件相得益彰,我很满意喜欢,看过的人都说好。
现在,一有空,我就往“砚格斋”跑,觉得在那里可以独享心境,养心磁场强大,更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砚格斋”,成为我的图书馆。过去七零八落的书,这次“乔迁”被我分门别类摆放了,政治类、文学类、国学类、历史类、修身类、书法类图书……一一放在书橱里,贴上标签,方便好找,有点像图书馆,想看什么书,打开书橱垂手可得,比过去省事多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长见识、提眼界、增能力、强修养,读自己喜欢的书更是,正所谓开卷有益。满屋书香,独品其味,怡心养智,不亦乐乎。
“砚格斋”,成为我的码字屋。思想来电了,若有所悟;抑或读书来电了,感慨生起,赶忙打开电脑码字,生怕灵感跑了写不出来。端坐在书桌前,放飞自己的思绪,情感闸门大开,不停敲打键盘,一行行文字马不停蹄地在屏幕显现,我手写我心,把自己想说的、想写的痛痛快快表达了,内心酣畅淋漓,爽得不行。需要引经据典、查找资料时,顺手在书橱找找书,也是一次重温阅读,码字读书两不误,挺好。写得卡壳或累了时,小憩踱步,放眼窗外,来了灵感,再继续着码字。就这样,一篇篇文字东西,源源不断从“砚格斋”屋子里流淌了出来,乐此不疲,心手双畅,其乐无穷。
“砚格斋”,成为我的书艺斋。爱好书法已有数十年,“砚格斋”成为我读书法理论、临经典碑帖、搞书法创作的书艺斋,尽管断断续续,但从“无间临池之志”。牢记“翰不虚动,下笔有由”,常常向书法理论、古碑帖讨教,不敢走野路;深知“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常常临池不息,遨游墨海,不敢走捷径。在这里,我品读经典,感悟书艺,兴致来时,挥毫泼墨,沉醉其中,美意满满。在这里,虽然耗费了诸多时光,浪费了诸多纸墨,但也收获了付出的回报,书艺渐行渐好,成为省书协会员,成为朋友介绍我的一张名片。学习书艺是苦差事,需要吃得了苦,需要毅力恒心,但爱好的事情,虽累亦甜,苦中有乐。学习书艺作为人生的一种雅趣,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修身养性,可以遣兴遣时,。
“砚格斋”,成为我的清修堂。一个家,倘若没有书房,便会觉得无可留恋。古人身入书房,心神俱静,陶冶性灵,如同斋戒一般。空闲之余,清修之时,我入书房,倒没有那么多戒律,可以随心所欲想,想想自己、家人、亲朋好友;想想单位、工作、事业;想想社会、人生、名利,让自己沉寂下来,洗去心灵上的灰尘,赋予思想上的向上向善。也可以什么都不想,把心掏空,闭目养神,任云舒云卷,让自己身心彻底放松,乐个自由自在。
“砚格斋”,成为我的展示室。大凡有亲朋好友来家造访,我都要领来看看书房,我总认为书房是我装修最得意的地方,算得上是画龙点睛之笔,看过的人很给力,都说不错,我也有点洋洋得意,认为心血没有白费。再有就是,书房是我家的展示点,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专门的书房,说大一点,书房也展现了主人的精神世界和趣味追求,内心有一种满足。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砚格斋,是心灵停留的地方,也是我养心的地方,我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