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清凭素心
作者:汤深礼
我长期在机关公干,身边自然有不少是当官的,有的还是“大官”。走进他们的办公室,常看到墙上挂着郑板桥“难的糊涂”的字幅。其中不乏附庸风雅者,但也有深谙官场之道,在“难得糊涂”中很“清醒”地中饱私囊,因而春风得意的人。前不久,就有一个这样的官员因掉入贪欲的泥潭而东窗事发。
在我看来,为官者不应“难得糊涂”,而应难得“素心”。何为素心?《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纯洁的心地”。今人很少用这个词,但在古时,“素心”却是常见于诗文中的。东晋陶渊明《移居》诗曰:“闻多素心人,乐于数晨夕”;清代李渔有言:“难轻信,只怕荣华能变素心人”;清代大儒纪晓岚更是给“素心”下了定义:“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素心者也。”
在这些前人谈论“素心”的诗文中,我最为欣赏的是包拯的诗句:“法立奸胥畏,官清凭素心。”好一个“官清凭素心”!包拯真正悟出了为官清廉的真谛:素心。
在一个“官本位”遗风尚存的社会,你当了官就有权,有了权就有利。权力和利益互动;签字可以报销,批文可以倒卖,卖官可以标价,甚至连生病、生日、婚丧也成了受贿的良机。一个人官位越高,获利越大,也越易获利。于是乎,权欲与贪欲、仕途与利途往往同步滋长。倘若没有一份“素心”,那么,利用手中的权去攥取“利”就在所难免。综观纷纷落马的贪官,哪个不是以“权”谋“利”者?《地狱门前——李真刑前对话实录》一书真实记录了“河北巨贪”李真堕落的过程。面对记者,李真袒露了自己如何从想做焦裕禄式干部的青年蜕变成一个贪污腐化分子,如何在权力、金钱面前折戟沉沙的过程。李真初涉官场时也曾有过“素心”,后来却让贪欲一点点“驱逐”了“素心”。李真坦言:“弄钱的欲望一产生,信念也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一行使权力,看到有利可图时,私欲就蠢蠢欲动了。”最后,李真便全无“素心”,认为“不滥用劝,不贪,不知享受,要权就没有意义了”,贪欲终于占据他整个的身心。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文学成就斐然,同时他还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历任礼部主事、遂昌知县,他为官守有“四香”自律准则,其一便是“不乱财,手香”。为官者,“乱财”的机会多多,贪污受贿、红包礼金,只要胆大敢为,这些“乱财”就会滚滚而来。可一旦“乱财”,就没有了“手香”,更没有了“素心”,到头来,终因贪“乱财”而失“素心”,遗臭于世!
尼采说过:“人生的幸运,就是保持轻度的贫困。”为官者更应以“保持轻度的贫困”为“幸运”;而要有这份“幸运”,没有“素心”是难以求得的。为此,我常奉劝那些当官的朋友,应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拘得住小节。惟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正直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