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杂忆(下)

乞讨杂忆(下)

作者:左克红

刚查了一下百度,发现西单地铁里流浪的歌手,因为网络的力量而迅速成为网红,当年就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接着她逐渐成为一家牙膏生产企业的股东,同时还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成为了亿元富姐,让人感觉互联网时代什么都有可能。

但毕竟像西单女孩这样幸运的乞讨者并不多见,很多乞讨者都只能在自己的灰色人生中度日,对待乞丐的态度看来对乞丐的人生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热心网友将西单女孩的唱歌视频发到网络,她就很难成为人们普遍称道的一名网红;假如她不是靠自己的德行与演唱能力来展示自己的艰难人生,也很难成为引人注目的网红。看来,一个作为默默无闻的流浪乞讨者,要想成为社会认同的人,还必须要有自己的努力奋斗。

说起奋斗者的逆袭,我想起了前几年网络流传的一个传奇故事,江西一位单身母亲,因为丈夫的去世,自己又有关节炎,家里实在难以供孩子读书,但这位坚强的母亲瞒住自己的儿子出门去乞讨,讨回来的米要么卖钱作为家里的零用,要么作为儿子读高中时交给学校的伙食,但有一次这位母亲给孩子交米时,负责收米的会计责问她为什么米的颜色为何黑白不一致,她当时哽咽着诉说了自己家里的困难,讲明了米是乞讨百家的米的事实,令这位会计非常感动,将这个贫困事实报告给了校长。校长听说这个情况后特批免去该同学的三年生活费,校长的举动令这对母子非常感激,这个孩子的学习也是非常努力的,结果高考时他考上了清华大学。而他的母亲一直没有将自己乞讨的事情告诉给自己的孩子,这位伟大的母亲直到儿子拿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才将他们家的困难以及学校的帮助告诉给家长会上的家长,令很多家长感动不已。

这个故事令我想起了我有一次特殊的经历,我在上海的马路上驾车遇到红灯停车时,走过一位年轻女子,背上背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在乞讨,我当时有点发懵,觉得这样的母亲从小带着孩子一起乞讨是否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误的认知:那就是觉得乞讨是正常的生活方式。前不久看到抖音里发的一位扶贫干部的视频,这位女子说出了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任何贫困首先都是源于精神的,如果我们不是坐等国家的帮扶,而是立志摆脱贫困,那就一定会真的脱贫,如果贫者自认为贫困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愿意摆脱贫困,那国家即使采取了一些帮扶措施,也是很难起到去穷根的真正效果的。我们小时候大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穷志不能穷。”党中央的扶贫政策也强调“扶贫要先扶志。”只有立志要摆脱贫困的人,才有可能摆脱贫困,这两位母亲尽管都被迫去乞讨,但一位将乞讨的事实先不告诉自己的儿子,而是一人独自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让孩子安心地上学读书,恰好遇到了有仁爱之心的学校领导,帮助他们化解了眼前的困难。而后一位母亲如果让孩子从小就看见妈妈是以乞讨为生的,他长大了是否会以为乞讨没有什么不好,从而在价值观上出现偏差呢?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贫困不能在代际之间传递”,父母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令我想起了前文所述为什么有的地方乞讨会成为一种人们习以为常的职业。当人们失去了是非辨别的能力时,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内卷的根源。

本来乞讨作为人们在特别困难时所采取的一种以牺牲个人的人格尊严为代价,而用人们的怜悯心来获得一种社会的救助方式,是一种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行为,但另外一群人利用人们的怜悯与同情而将乞讨变成个人发家致富的一种手段时,使乞讨的原来的合理性就遭到了根本性破坏。

现在在互联网上的微信朋友圈以及各大微信群隔三差五都会收到“水滴筹”“点滴筹”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募捐,一开始我也以为是真实的白血病,真实的癌症,后来一位朋友说这些证明与身份证都有可能是伪造的,这一下让我感到技术进步了人们乞讨的方式与路径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这些真假莫辩的网络欺诈也这样大行其道的存在着,是否会给那些真正需要社会援助的人们带去毁灭性的灾难呢?所以,我觉得即使是互联网时代,也仍然需要诚信,没有底线的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最终会损害网络空间的人际关系。

中国是一个有着勤劳奋斗的优良传统美德的民族国家,在战国时期的《左传》里就有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勤奋努力,都是能够找到致富的办法的。而现在的年轻人,由于从小习惯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不大习惯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去养活自己。所以,稍微遇到一些挫折,就会选择打退堂鼓,放弃以勤劳作为谋取生存机会的个人奋斗方式。前一段时间,我看媒体报道了天津南开大学一名硕士生因为在中兴上班,后来中兴因受国际打压制裁,也被迫裁员,而该研究生因为被裁员而直接就自杀了,这一起自杀的悲剧引起我的一番思考:现在真的除了体面的工作,我们的年轻一代就不能通过努力打拼来实现生活自救了吗?我仔细想想发现:虽然我们处于一个更加快速变革的时代,但只要自己保持那种不畏艰苦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就一定能找到一些靠自己的努力而养活自己与家人的机会。在我们这个一线开放的城市,有多少外来的打工者奔跑在日晒雨淋的送外卖送快递的道路上,他们虽然有风险有辛苦,但他们正是靠自己的努力拼搏给远在家乡的父母妻子儿女提供了勇敢生活下去的希望。当建国七十年大庆时给外卖快递小哥留出一块方正通过天安门广场时,我浑身有一股暖流在激荡,我觉得任何时候“劳动光荣”永远都会受到人们的敬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乞讨杂忆(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