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沧桑话长街

兴衰沧桑话长街

作者:范守义

芜湖长街形成于明朝中叶,历经明、清、民国时期,至今有600余年历史,是皖南最具规模且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历史老街。明万历三年(1575)芜湖古城在宋土墙改筑砖墙时,曾“画长街于城外”,此后,西门大街,又称西外街,或长街,沿青弋江由东向西不断扩展一直延至两江交汇口,全长7华里,至晚清时,拆除西门“弼赋门”和城墙,长街便和城中的魚市街等相连一直伸延至江边宝塔根(中江塔),长度增至10华里(含巷),由此号称的“十里长街”因此而得名。旧《芜湖县志》记“十里长街,阛阓之盛,甲于江左,城中处市廛鳞次,百物翔集” “市声若潮,至夜不休”,足见长街喧嚣热闹和繁华盛景。

长街的路面特色鲜明,中心部分是以长约一米的粉红色的条石分三行并排纵向铺设,两边以相同石材,长度约60公分纵向横铺以围之铺就,再以不同石材的麻石或青石两边铺设直至每家店门口。沿街而立的店铺大多为二至三层,前店后坊式,三、四进的纵深,二进之间留有天井。建筑大多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墙、横檩、镂窗,造型古朴别致,多为清朝、民国时期所建,也有明代建筑,房屋造型深受徽派文化的影响,处处突显出徽州建筑的特征,堪为典型皖南建筑风格。沿街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内部庭院深深,时而尚能听到作坊传出的作业声响,或朗朗书声。幽长的石板路由东向西,穿城而过,一眼不见尽头。长条石多有斑驳,沁润光泽下仍能看出独轮车留下的车辙凹痕,时间的年轮印记依然清晣,岁月的风雨侵蚀如刀刻一般深深地凿刻在长街的每一块石板和每一寸驳落的粉墙青砖上,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贸易兴盛、日行肩夫、夜歇商客,长街成了安徽商业、尤其成了皖东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中地,其辉煌的街市历史永远闪光在芜湖老城里,铭记在芜湖人的心底。

长街,老芜湖人习惯将其分成三段叫上长街、中长街和下长街。上长街自西门口至状元坊;中长街从状元坊至宁渊观,该段是长街中商家店铺最为集中的一段,商铺一家挨着一家,几乎没有一家不是开店的,最多时店铺曾达300余家;下长街从宁渊观到宝塔根。这段相比上长街和中长街门店少了不少。

现在芜湖人称长街,已没有从前那种叫法了。我特意从上长街由东向西多次重走老长街各段,总想找出点历史遗存,直到走到江边,也没有找到下长街的影子。却在中长街段看到许多门店挂有“长街” 和“中长街”二个门牌,甚是不解,店主告之,“长街”是新号牌,“中长街”是改造前的老街号,挂着老号牌留个纪念。长街改造后,完整地保留了原中长街一段,从门牌号看总共335户,几乎和原中长街户数相当,同时也保留了原上长街一段,即从西门口到花津路段。此段已无商铺,门面大多成了商品仓库。道路与西内街相连,北侧中段至西门口一段,还保留着尚未拆除的老旧危房,此段很可能属于芜湖古城的开发范围。在南侧的门牌上,我终于找到我曾居住过的位置,蓝底白字的门牌清楚地写着“上长街”街名。街道只有半段仍是长条石铺成,铺法同中长街一样。少了店铺的街道冷冷清清,显得有些空荡。

长街历尽沧桑、几经兴衰。经历过倭寇的抢掠、太平军的战火、尤其是1937年12月日寇对长街的狂轰滥炸、烧杀抢夺。在抗战胜利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10多年的时间里,长街的街市曾出现过一段“盛市”,后来因三年自然灾害和受“重工轻商”“打击偷机倒把,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等思想的影响,长街街市又一次地頹废衰落下来, 1964年街市关闭。没有街市的长街成了一条工厂和民居区不分却同处一街的街区住宅区。做生意的小店恢复了原本的住家模样,大的商铺房屋被一些生产厂和企业单位占用,改作了工厂,变成了企业的办公地,有的改成了单位集体宿舍。绝大多数门面变成了纯粹的住家户。据笔者调查,整条长街变成工厂或企业的就多达几十家。长街如同老城中普通街道一样,成了工厂、居民、企业、同处共生的居民区。在下长街,从中山桥往西走不到20米就有“芜湖糖业烟酒公司”“芜湖医药公司”“王太和药店”三家公司企业;仅百米长的上长街就有“曙光针织厂”“迎春食品厂批发部”“医药公司医疗器械修理部”“医药公司西药批发部”和医药公司二个职工宿舍,还有百货、糖烟酒、果品等公司门市网点,以及百姓日常生活必须的粮站、理发店、裁缝铺、铁匠铺、修鞋店、小吃店等散于街中。街道从早到晚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到处充满人间烟火气息。中长街的工厂企业更多,有多家著名的老店和老厂, “芜湖土产公司” “芜湖市帽厂” (后改为“芜湖无线电三厂”)“人民印刷厂” “五金化公司” “胡开文墨店” “张恒春国药店” “金隆兴” “印铁制罐厂” “张恒春中药饮片厂”“上海银行”“丁源杂货店”“陈记制秤”“鼎泰酱坊” “康健食品厂” “中山桥中药门市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长街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开始了繁荣和最为辉煌的时代。长街市场又重新恢复起来,面貌很快发生了变化,过去开店的住家户重装门面,又干起了老本行;没开过店的住户,在隔壁邻居的影响下,利用大门面临长街的优势,也在自家门前摆摊,销售针头线脑、纽扣、电池、手帕、毛巾、袜子、童装、牙膏、牙刷等小商品。到1984年底,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中长街西段到陡门巷一段,就有店铺312户,有国营和集体商店,更多的则是个体经销户。

1985年3月,市政府决定重新恢复长街街市,并正式名命为“芜湖市长街小商品市场”,鼓励和欢迎全市单位和感兴趣的个人到长街开店设摊,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和方便。长街的商业气氛迅速高涨起来,很快长街小商品市场像长了翅膀飞传到相邻市县的四乡八镇,长街一下了成了皖东南小商品的批发中心,并实现了市府二年内将长街办成像“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要求。到90年代初,芜湖长街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皖东南小商品集散中心。据不完全统计,仅810米的上长街和中长街一段,就有店铺700余户,市场年批发额高达8000万元以上。长街街市盛况不仅推动了芜湖经济发展而且成为芜湖对外开放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

长街历经数百年,经历过明、清两朝的封建帝制,又经过军阀混战、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和全国人民反抗入侵的伟大斗争的民国时期。整条街道建筑年久失修、陈旧不堪,尤其是居民住户墙面破败、斑驳有加,青砖外露,漏风漏雨;特别是砖木结构建筑,门窗凋敝、剥蚀变腐,几乎已成危房,电线老化、火灾隐患四处可见……亟待改造修缮。

1993年3月,市政府发布《关于建设保护长街的布告》,全面恢复长街,把扩大小商品市场建设与芜湖旧城改造相结合,彻底整治长街长期摊位密集、露天占街、骑路经营的不文明经营方式。为此,市府专门成立“扩建长街小商品市场建设指挥部”,并三令五申要求“整个长街改造都要保持民族风格”“对改造规划中所及到的各类文物……釆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坚持 “建新如旧” “整旧如旧”原则,然而,承建单位却没有严格执行市政府有关指示,对长街所有房屋进行推倒重来式的全面拆除,对像“芜湖张恒春药店” “上海银行” “北京同仁堂” “杭州胡庆余”和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遗址,如芜湖“科学图书社”等都没能保存下来,使得皖南地区最具规模、最长、最有影响的一条老街失去了她原有的文化历史、原本的街景风貌、和极具特色的地方风情。不客气地说长街的拆迁改造是不成功的和略有遗憾的工程,同时也是芜湖古城历史和文化的一次损失,更是芜湖人民不能原谅的一次过失。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开发商投资改造,又何来资金对老城进行保护和改造?问题是改造要和历史遗产、文化保护相结合,全部推倒,拆除重来岂不等同破坏?政府光有政策不行,要有监督和督查,要监管与施工同步,督促和施工相随,这样就不会出现有章不循,有令不行的严重后果。

1992年10月底,由市有关方投资430万元的长街小商品中心正式建成并开业,可容纳500多个摊位。街宽20米比原长街宽了一倍多,经营品种更是千类万种、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经营方式也由街市零售变为以批发为主的批零兼营模式。市场辐射范围更广,涉及周边30多个市县。最为难得的是市场规范了,原先摊位挨摊位,雨蓬相连成片,占路经营不见了,基本上达到所有商户的摊点均移入室内经营,街中所有工厂全部搬离,底层住户一律改作商业门面用作经营。

长街的拆迁改造保留了上长街和中长街两段,并尽可能保持了长街原有的布局和风貌。路面仍以粉红条石为主,两边以青石或麻石加宽。改造后的长街,路宽了,生意红了,街道靓了,人心更暖了。

长街拆迁与旧城改造同步进行,拆除的下长街,建起了“新百大厦”和 “商贸大厦”既保留了芜湖宝塔根处“夕阳塔影.漁舟唱晚”的绚丽风光又增添了城市现代感的恢弘气势,靓化了芜湖,美化了古城。

现代时尚风速变化,人们需求应有尽有,物欲横流,斗转星移。当人们享用足够舒适的现代化生活时,又对过去的日子产生怀念,长街自然成了他们的打卡点。倘佯在老街中,品味脚下石板的所留下的历史印记,抬头却是五层或七层的徽派商住楼高高耸立,气派的马头垛墙、成片连体、粉墙黛瓦,却难觅古老长街痕迹;时见有人结伴而来,驻足指点,无疑是来寻古怀旧;在物资匮乏年代,缺衣少食、贫穷落后,人们梦想美好生活,希望物质丰富、衣食无忧,在一切成为现实肘, 人们又开始怀念长街。不忘长街是对昔日简单朴实生活的一种怀念。我怀念长街是因为长街有我儿时的记忆,更有我美好希望和青春的脚步。当年我看长街犹如一个苍老的老者,如今,当我成为老人,长街却变成了一个生气勃勃的青年,充满着无限生机。

引用参考资料:

1) 嘉庆版《芜湖县志》

2) 秦建平:《芜湖长街改造专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兴衰沧桑话长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