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洞游记
作者:汤深礼
早在读中学时,就通读了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后来才知道,褒禅山就在我市一江之隔的含山县境内,又名华山。华阳洞因在华山之南而命名,更因公元1054年一代文豪王安石游览了华阳洞,不久写下了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而扬名。之前因非行政隶属和无私情交往,虽近在咫尺却一直无缘造访。区划调整后,含山县成了马鞍山市的一员,于公于私来去皆方便。
今年国庆假期,我们几家好友乘两辆车私家游,过马鞍山长江大桥辗转来到含山,当晚下榻华阳深处的宝林商务酒店。第二天上午,慕名前往华阳洞。放眼望去,褒禅山山青水秀,满眼缤纷,景色如画,遍山树石相抱的景观奇特无比。特别是在春光普照下,百花争艳、蜂飞蝶舞,枝繁叶茂、鸟语蝉鸣,游人如织。我们走过一条满是绿色树荫,两边绚丽多彩的花丛,抬头看到一尊左手拿着一卷《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昂首阔步、雄姿英发,栩栩如生的王安石塑像。列宁曾高度赞扬王安石,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来到刻写着王安石传世名篇《游褒禅山记》的碑廊前,我又仔细地通读了全文,对此山、此洞有了浅显的印象,体会到作者表面上是写游览华阳洞见闻与感受,实际上是抒发他的“深思”和“慎取”的胸怀,展现了一代改革家的思想风貌。
“请大家到这边来”,随着导游手指的方向,一汪清澈的泉水映入眼帘,一只白龟栖息于池中,传说此白龟系慧褒和尚当年在华阳洞修炼时偶得,并就在此泉水池中予以放生,“白龟泉”由此得名。引得后人效仿,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佛家放生日,褒禅寺的和尚们都要在此泉水中放生一些龟、鲵一类的动物。
我们踏上一座小石桥,前去目睹华阳洞的丰韵。首先看前洞,我们乘着小船行驶在一条河上——“天河泛舟”,在“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洞中有河,河中泛舟”的华阳洞里,我们欣赏了“天河口”、“观音石”、“莲花倒映”和“枯木逢春”,不由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文房四宝——“荆公斗笔”、“安石古砚”、“立志碑刻”(型似宣纸)、“荆公翰墨”既领略了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风骚,又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洞中佳景美不胜收:好似一条绸带从空中飘撒而下的“荆公寿带”;“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梅花渡”;由清晰石脉的纹路形成的“贤人书寿”;妩媚窈窕的“美人鱼”;神情忧伤的“绵羊思母”以及盛开的莲花,终年流泻的泉水的“莲台飞瀑”……它里面有100多景点,真可谓移步换景,景观比较丰富,灯光艳照经过导游的讲解,给人的感觉有种美轮美奂的神奇仙境,特别是板桥竹画,美人鱼,织女晾纱,绵羊思母,安石古砚等等在眼前形象逼真,表现的惟妙惟肖,看了真是使人流连忘返。
过了“鸾凤和鸣”的“栖凤关”,我们来到后洞,眼前豁然开朗,这就是当年王安石止步的“回步厅”,一尊古代官人的石像,站在这里面对前方,心情是那么的遗憾和内疚,这就是王安石,他的身后有一节一节相连白色钟乳石,很象莲藕,在此意味深长,此景叫“藕断丝连”,寓意他流连忘返、依依不舍,也见证了他的遗憾和后悔。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里镌刻的“三不足精神”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我感受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能流传至今,事实证明他有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回到家里仔细推敲古人的三不足精神的道理;“天变不足畏”,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许多自然的灾害,大家共同携手战胜困难,也就是天气变化不必畏惧的道理。“祖宗不足法”,就是时代不同了,老祖宗的规矩,旧的制度不一定要效法,现在的改革开放,包括国有企业的改制等都是同样的道理。“人言不足恤”,自己认定的事对于流言蜚语,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有时我真的羡慕古代的文人骑着毛驴,明察秋毫那种豁达的用心感悟人生的哲理。
高高的“吟诗台”是王安石抒发内心世界的情感、寄托思想抱负的载体。大佛殿里“钟乳石笋”形似罗汉,他们面对华山大佛,正在聚精会神、洗耳恭听大佛讲经说法,传说中,王安石一行五人,因火把烧尽,慌忙中遗落的含山地图,如今已化做“摇摆石”横亘在路上,一路顺着山势向上走去,可爱的玉兔、未知的葫芦洞、美丽的锦绣峡、人间仙境蓬莱岛令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告别了“凌宵宫”,我们来到后洞口大厅。在“隐贤厅”里,我们听到慧能禅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领悟对佛理的体会;在“拜经台”,我们看到慧褒和尚面带慈容,两眼微闭,双手合十,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似乎在为我们即将离开的各位祈祷着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