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常识》一书趣记(2)

读《国学常识》一书趣记(2)

作者:庾日升

常言道:“好事可以变成坏事。”是的,前不久,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著名演员于月仙发生车祸致死一事,就是一个案例。她本欲去参加一个活动,自然是好事一桩,因为时间紧迫、参加心切,她连夜赶路,结果发生了悲剧,车与骆驼相撞,她的宝贵生命被定格在北方的黑夜,令人悲哀惋惜。
在祖国灿烂的语言文化里,一些词语(俚语)也是如此,本来是个褒义词,令人喜爱或赞美,可随着时间推移,词义、词性居然发生了变化,变成了贬义词,为今人愤懑和所不齿。我从书中选择了几个,让我们一起看看。
“衣冠禽兽”,最初居然是赞美人的词,在明代中期以前,“衣冠”是权力象征,历来被统治阶级所重视,穿什么样的衣服、戴什么样的帽子,代表这个人的身份等级,官大一级压死人。今天的人们依然遗留着观衣识人的元素,依据一个人的穿戴评判这个人的身份。在古代的官服上,常常要绣飞“禽”走“兽”,以示文武官员的等级,一般情况下,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禽与兽绣得不同,不但区分了文武官员,也是区分官员品级的标准,绣什么,上面说了算,等级森严,不可逾矩。所以,那个时候,“衣冠禽兽”就是典型权力象征,是个“严重”的褒义词,人人企盼,令人生畏。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在明代中晚期以后,由于“衣冠禽兽”们贪财怕死,欺压百姓,无恶不作,这个词慢慢演变成为令人生厌、人人喊打的贬义词了,今天常常用来形容道德败坏的人,指徒有人的外表,其行为却如同禽兽。可见,这个词的初义与今义俨然天壤之别,是根本性的逆转。
“无商不奸”,最初是“无商不尖”,旧时商人都懂得争取“回头客”的道理,要实现源源不断的“回头客”,常常给顾客来点“尖头”,所谓“尖头”,就是“添头”,即让小利给顾客,给顾客好感,比如卖米时在抹平的米表面再隆起一些,谓之“尖头”,在卖布时来个“足尺放三”等等,精明的商家视“无商不尖”为金科玉律,运用得炉火纯青。今天的商家,常常推出“买一送一”、凭票摸奖等经营策略,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实际是旧时的翻版或者叫升级版。这本来是商气发达、买卖双方皆大欢喜的事情,可是,到了军阀混战时期,很多商人利欲熏心,忘了“无商不尖”的经营之道,以次充好,缺斤短两,欺人诈人,活生生将“无商不尖”演变成为了“无商不奸”,让人气愤反感。如今,“无商不奸”被人用来形容经商的人靠欺诈等手段来赚钱,“奸”者奸诈也,成了地道的贬义词,可悲。
“磨洋工”,这个词最初叫“磨工”,本是建筑工程上的一道工序,中国旧时的房屋建筑,有钱有权人家十分考究房屋质量和美观,对砖墙表面要进行打磨,做到“磨砖对缝”,类似今天的勾缝、打磨装修工程,可谓是精益求精了,当然是好。到了1917年至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造协和医院,耗资巨额,要求质量考究,磨砖对缝,中国工人就将这项由外国人出资、设计的工程称之为“洋工”,又因为“磨工”任务十分繁重,中国工人就将这个工序称之为“磨洋工”,至此,“磨洋工”这个词流传开来。为什么“磨洋工”如今变成了成为指责人的贬义词,形容消极怠工、只出工不出力,可能是中国人出于对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愤恨不满而表达情绪,故而改变了词义,当然可能也有词义进化发展的因素。

“敲竹杠”,今指利用他人弱点或找借口来索取他人财物的一种行为,已成为今人的口头禅。但是,追根溯源,这个词的本意并不是这样的,随着我们对这个词的来源进行分析,可见端倪。一是鸦片走私时期,一些精明贩子为躲避检查,将鸦片毒品密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随船运行。一次,一位缉私官带人在浙江绍兴码头例行检查,并没有发现鸦片之类,可这位缉私官将吸着的长烟筒,信手在撑船的竹篙上敲烟灰,敲得直响,本是无心之举,可船主却吓得面如土色,做贼心虚,以为缉私官知道了暗藏秘密,便赶忙掏出大把银子悄悄塞给缉私官,请他不要再敲了,缉私官美滋滋拿着银子扬长而去。缉私官的常态之举、举手之劳,不料无心插柳柳成荫,让“敲竹杠”派生了新义,成为讹诈财物的代名词。二是古时在四川山区有钱人进山烧香,要乘坐一种由民工抬着的滑竿,别看这些人有钱,但对民工的艰苦劳动十分吝啬,给钱少得可怜,于是,民工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抬到半山腰时,不断敲滑竿,否则就不抬,有钱人只好乖乖就范。这本是民工们正常之举、睿智之举,后来“敲竹杠”又派生出趁人之危的词义了。
综上可见,词语是有时代性的、语境要求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同一词语,在不同的时代和语境下,其义不尽相同,甚至会南辕北辙。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国学常识》一书趣记(2)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