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的儿女们》有感

读《毛泽东的儿女们》有感

作者:庾日升

打开今年《名人传记》第三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毛泽东嫡孙毛新宇以第一人称写就的《毛泽东的儿女们》一文,是刊物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的第一篇专栏文章。读罢这篇文章,让我们深刻了解了毛泽东及其儿女们鲜为人知的故事,被一代伟人毛泽东为国家舍小家、教子有方所感动,心中油然升起“伟人就是伟人”的无限敬意;被他的儿女们善于在艰难困苦中经受磨炼、坚强成长所感染,心中油然涌起“好样的、毛泽东的儿女们”的热流。毛泽东及其儿女们以“有国才有家”的高尚情怀和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值得深刻铭记,令人励志前行。

毛泽东一生共育有10个儿女,与发妻杨开慧生了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个儿子,不幸的是毛岸龙年幼病死,毛岸英在朝鲜战场战死,仅有毛岸青为毛家续后,生了毛新宇;与贺子珍生了六个子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死的死,失踪的失踪,唯一幸存的只有女儿李敏(因为当年毛泽东曾化名李德胜,故姓李);与江青生了一个女儿李讷。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毛家牺牲了太多的至亲,除了大家熟知的毛泽建、杨开慧、毛泽覃、毛泽民外,仅毛泽东的儿女们就奉献出了七个,这是怎样的一种付出和情怀?我们难以想象!

家风必然影响着孩子的教育成长。作为中国领路人的毛泽东,为了革命事业,东奔西走,日理万机,虽然无暇照顾儿女们,与儿女们离多聚少,但他对儿女们的教育一刻没有放松,其家风一是严格,他从不允许任何孩子自恃有个好爸爸,告诫孩子们都是社会普通一员,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和对社会有用之人,有多大本事做多大事情,要求孩子们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多上“劳动大学”;长子毛岸英在苏联学习,他写信叮嘱要“多学习自然科学,少谈些政治”,回国后,又要求他吃苦耐劳,独立坚强,尽快熟悉中国情况,投身中国革命;次子毛岸青年少时玩玻璃,别人担心会划破手,毛泽东却说随他玩,流血了就记住了,下次就不敢玩了;李讷是在他身边长大的唯一孩子,他从不溺爱,随他游泳不准用救生圈,强调读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吃饭上学不准搞特殊化。可见,毛泽东的家风是严格的,又是有方法的。第二是慈祥,父爱如山,毛泽东也不例外。他曾经感慨说:“为了革命事业,这些孩子从小就吃百家饭,走万里路啊”,爱子之情溢于言表;对孩子们的婚事倡导自主,尽力关心,毛岸英与刘思齐、毛岸青与邵华、李敏与孔令华、李讷与王景清的结合,或多或少都是他关心的结果;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他忍泪长叹:“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他写信给毛岸青,常在开头深情呼唤:“岸青,我亲爱的儿……”;晚年时,像许多父亲一样,特别想子女,他曾拉住李敏的手说:“你要常来看我啊!”对在自己身边长大的李讷,毛泽东常喊她“我的大娃娃”,而李讷则叫他“我的小爸爸”。一个慈父形象跃然纸上。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的家风,使毛泽东的儿女们没有辜负他的厚望,都积极上进,书写了不凡的人生,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借鉴。

好家风必出好孩子。毛岸英(1922年—1950年),少年时代吃尽了苦头,父亲因遭军阀通缉远走上海,自己则随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不久母亲被杀害,毛岸英三兄弟就失去了保护,孤苦伶仃,在叔叔毛泽民的安排下,三兄弟来到了上海,送到了地下党主办的大同幼稚园抚养,此时他们分别为8岁、7岁、4岁,不幸的是毛岸龙因为一场病失去了生命。后来形势变化,幼稚园被迫解散,其他孩子被安排回家,而毛岸英两兄弟则无家可归,像三毛一样流浪街头,小小年纪就自食其力,卖过报纸,推过板车,拾过破烂,在一座破庙藏身。直到1936年,在组织的安排下,毛岸英两兄弟被送到苏联莫斯科国际儿童院,才开始了稳定的新生活。在苏联,是毛岸英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成长期,他非常珍惜,学习好、表现好、正义感强,先后进入苏联军官学校、军事学院学习,还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直到1946年,24岁的毛岸英才回国,按照毛泽东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要求,先后在枣园学习农业技术、深入农村做土改工作,这期间,他工作积极,生活质朴,非常自律,别人根本看不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还与刘思齐结为伉俪。正当他满腔热情报效祖国时候,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热血沸腾,不顾多人阻拦,毅然决然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很可惜,入朝不久就在美军的一次空袭中牺牲,并长眠在朝鲜土地上,年仅28岁。虽然他英年早逝,但他青春闪光,人生灿烂,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毛岸青(1923年—2007年),少年时代随哥哥一起颠沛流离,受尽苦难,在上海流浪打工,自食其力,在苏联学习成长,积极上进,1947年从苏联回国。按照父亲“劳动大学”的教诲,他到边远艰苦的黑龙江克山县参加土改工作,在那里,他要求严格,认真工作,不愿搞特殊,与农民同吃同住。回京后在机关做了一名翻译,勤勤恳恳,翻译了十几本马列著作,做出了一些成绩。1960年,在毛泽东的关心下,37岁的毛岸青与刘思齐22岁的胞妹邵华结婚。1961年,带着毛泽东的心愿,毛岸青与邵华一起回到阔别了30年的故乡韶山探亲祭祖,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盛情相待。1970年,邵华产下一名男婴,77岁的毛泽东晚年喜添孙子,自然开心不已,为孙子起了一个响亮而有寓意的名字—新宇。毛岸青践行了父亲要求的普通一员、自食其力的愿望。

李敏(1936年—),原名毛娇娇,后改名李敏,因为父母的婚姻破裂,从小就受尽磨难。四岁时就被父亲送到苏联陪伴治病的母亲,虽然生活不易,但她很懂事,架起了父母亲之间嘘寒问暖的桥梁。1948年回国,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父亲。后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与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材生孔令华相爱,1959年,在中南海举办了婚礼,毛泽东参加,婚后住在中南海。再后来,因为历史原因,他们搬出了中南海,过平民生活,自此,李敏见父亲的次数屈指可数,直到毛泽东去世,总共只有三次。我们不得不说,李敏,你是坚强的。

李讷(1940年—),由于毛泽东其他孩子都去了苏联,只有李讷在身边,所以她的童年是幸福的,也给予了毛泽东许多天伦之乐。但毛泽东对她的教育是爱中有严,教她意志,教她读书,教她自食其力,影响了她一生。北京大学毕业后到《解放军报》做了一名编辑,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老伴是王景清。李讷曾说,没有父亲的严格要求,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是我的好爸爸。只是1976年,对她来说,是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父亲去世,母亲被抓,好在她以顽强意志挺了过来。我们不得不得不佩服她的意志。

伟大啊,毛泽东,一代伟人的风采如日月高悬;好样的,毛泽东的儿女们,你们个个不负韶华,践行父愿,自食其力。 值此纪念建党100周年之际,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好教材。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毛泽东的儿女们》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