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容易
——《小舍得》观后感
文|王晓霞
或许是职业使然,热播剧《小舍得》还是把我这个下决心暂不追剧的九年级班主任拉下了水。不同于之前的《小欢喜》和《小别离》,这部剧讲述的不再是中学生的困惑和家长的焦虑,而是更加现实地将观众带入了小升初的紧张与慌乱之中。
该剧讲述了三个家庭面对孩子教育的三种状态,但最终还是走上了同一条路。剧还没追完,但是因为太能让人产生共鸣,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感想,提出我的困惑。
成年人比的是孩子还是自己的颜面?
第一集中,一大家子在一起吃饭的场面让我好奇。随着剧情的推进才明白,田雨岚和南俪两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田妈妈和南爸爸的重组婚姻而变成了尴尬的姐妹。最重要的是老人还常召集两个小家庭一起吃饭,饭桌上成年人的较劲方式就是炫耀孩子。田雨岚说自己儿子颜子悠奥数竞赛二等奖,南俪炫耀自己女儿夏欢欢唱歌得了第一名;家人要求欢欢唱首歌,田雨岚马上让儿子背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你追求学习成绩,我就崇尚素质教育,只是可怜了两个孩子,既是同班同学还兄妹相称,在这种场合却被拿来当成大人较劲的道具。
对于课外班是真的需要,还是盲目跟风?
剧中除了夏欢欢和颜子悠,还有农民工子弟米桃,三个孩子在一个班。米桃智商超过一百四,成绩优秀,性格内向,又因家里条件内心自卑;颜子悠资质中等但特别刻苦,从幼儿园就上奥数课,成绩很优秀;夏欢欢性格开朗,多才多艺,成绩一般。就这样的三个孩子最终却都出现在培训机构。颜子悠的妈妈田雨岚,因为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过够了看人眼色吃苦受累的生活,一心要将命运的不公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出人头地,希望他未来依靠自己,因此她像打了鸡血一样逼孩子学习,最多的时候上了五个奥数班。她不仅不考虑孩子感受,还总以教育专家自居,说起孩子学习更是激动,甚至亢奋,满眼的自豪。她成功地将家里的照片墙打造成了奖状展。而幸福的夏欢欢因为父母佛系教育的原则,五年级前没有上过课外班,可是面对小升初,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最终父母还是想尽办法挤破头,也要让她进竞赛班。后来为了让孩子划片区上中学,南俪夫妇居然产生了假离婚的念头。很显然,像南俪这样的父母,自己都没有清晰地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受周围环境影响很容易自乱阵脚。更不可思议的是,作为班级第一名的米桃的父母,从最初“没有补课需求”,到最后“城里人争着抢着的,一定是好的”,也不考虑实际情况,将孩子送进了高价补习班。
不得不说,家长都会这样,包括我。但是面对如今的教育大环境,家长到底该怎么办?常听家长说“你不上,别人都在上,你怎能不慌?”
妈妈爱我还是爱考满分的我?
在一次温馨的家长会上,班主任张老师让每个孩子给家长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成绩优秀,性格木讷的颜子悠上台说:“我觉得妈妈她并不爱我,她爱的是考满分的我。”话音一落,全场的家长都齐刷刷地看向了田雨岚。真的扎心了!孩子的话没有错,为了让他上奥数班,妈妈终止了他所有的兴趣班,就连之前答应的半小时足球课也停了。妈妈每次的谈话开场必有一句“妈妈都是为你好!”可是对一个只有11岁的孩子来说,他的生活除了上学、刷题、上培训班,再没别的内容,是不是也太残酷了?然而站在妈妈的角度,我又为田雨岚难过,虽然嫁了个富二代,但是天天在家打游戏。她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儿子。从吃穿住行到学习的安排作业的检查,每件事都亲力亲为。为了让孩子上所谓的“奥数大神”的课,带着儿子风里来雨里去一天换一个地方,穿着高跟鞋爬窗户……这样的妈妈在家长会上让自己最爱的儿子给足了难堪,她怎能不委屈?可是孩子错了吗?好像也没有。
培训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协调?
面对如今的教育大环境,恐慌的、焦虑的、盲目跟风的家长越来越多了。该剧中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上培训班,颜子悠妈妈停了他所有的兴趣课,夏欢欢妈妈不让孩子去电视台做主持人,不管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
这些又让我想到了我们的现状,在距离中考还有两个多月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家长下午都想请假,给孩子在外面上一对一的补习课。虽然我们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以往届的经验来看脱离学校在外面上补习课的意义不大,最终的结果都不是很好,可是家长觉得花了大价钱,通过熟人介绍所谓的名师,就一定能提高孩子的成绩。甚至有家长告诉我“我们找的是在职教师,不是补习班的老师。”我很纳闷,难道我们不是在职教师吗?难道真的花钱多了就能提高吗?最近常看到孩子们早上来学校睡不醒,没精神,一问都是晚上加课加作业,因为培训班的课和作业影响了孩子的休息,因为睡眠不足,影响听课的效果,因为听课效果不好,所以放学后继续去补课,在这个恶性循环中,真的是孩子很辛苦,老师很无奈,家长很“破费”。
网上说这部电视剧在贩卖焦虑,我倒觉得反映的问题很真实。但凡家里有个上学的孩子,这个家中谁都不容易。孩子上学前家长们口口声声要素质教育,可是上学后哪个不是腥风血雨地奔波在各种培训机构之间。常听老人说“我们以前几个孩子是怎么过来的?”可是当老人真正介入现在的家庭,看看现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他们又会说:“现在养个孩子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