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黄了
作者:范光
枇杷黄了,已是初夏时节。“枇杷黄,果子荒。”其他水果都还在生长中,枇杷提前一步成熟了,弥补了这个时节的水果欠缺。唐朝诗人白居易用“淮山侧畔楚江明,五月枇杷正满林。”的诗句描述了枇杷将熟的盛景。那一粒粒饱满的黃色果实,在属于它的时节,亮出了自己的风采,我心中就充满了向往。
今天周末,早上起来,推开窗户,只见天空灰朦朦的,云浓浓的,怎么拨也拨不开。经过了昨晚的一场狂风暴雨,此时,楼下的尧渡河水上涨了不少。从河畔树林里传来几声清脆悦耳的鸟鸣,有几只布谷鸟在树上尽情的歌唱,那发自心灵的歌声像是在对大自然的留恋,如风铃般优美仿佛是对大自然的赞美。
初夏的天气最适宜出行,上午与尚合村的徐启寿同学电话联系,下午去他家摘枇杷。我夫妻俩跨上爱车愉快的骑行到半边街去摘枇杷。半边街位于东至县尧渡镇尚合村,高岭古徽道的入口处。“三条岭”分别是髙岭、低岭和蔡岭,当地民谣说:“髙岭不髙,低岭不低,上蔡岭爬楼梯”。这里距县城五公里,交通便捷。
半边街既是传统古村落,又有现代民居星罗棋布,一边临水,一边为街,半山半水半边街。月牙似的水泥路村道随蜿蜒的河道并行相伴。半边街曾是古时候的通商驿站,高岭古徽道是古时商人从徽州到安庆的必经之路。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树木森森,石林丛生,怪石嶙峋、危峰兀立带来的地貌景观,造就的自然景色。
沿途的道路两边,无论在田头地角、原野山峦或溪畔河岸,映入眼帘的都是满地的绿色,闻到的全是那种被金子般阳光照得冒着热气的泥土和青草的味道。这时节,乡村的绿是最极致的。它脱了嫩黄,却又未走到墨绿, 如田垄间走过的一位绿衣女子,微风拂动她的裙袂,显出娥娜的身姿,丰满而不丰腴,青春而不持重。
走进半边街,犬吠鸡鸣,山溪潺潺,穿山绕谷,流入徐村河。不免使人心情为之一振,视线豁然开朗,河对岸的植被很多,满目苍翠,充满生机;一条小河环村而过,溪流潺潺,清澈见底,连河底的鹅卵石都看得一清二楚,小米虾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一座破败的古桥,历经岁月的沧桑,在初夏的雨后,越发诗意低迷。
沿着河岸向前走,便觉时光在倒流,她流淌的何止是四季,更觉是人生的转瞬。就这样,在走走停停的伫望中,经年的忧伤和荒芜也在慢慢地飘去,小河浮升起淡淡的白雾,多么恬静的意境!岸上的柳树伸开手臂,随风拨弄着颤动的音符。真有一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我们仿佛是走进了一处世外桃源。
我们走过古桥,登上高岭古徽道,山峦叠翠,草木繁茂,鸟儿在绿荫下欢快的歌唱,清新的气息伴着泥土的芬芳阵阵袭来,令人无比沉醉。这个时节,田野、村庄都氤氲在绿意的温暖中,摇曳着勃勃生机,那一树树诱人的枇杷,偶尔,一阵风吹过,鼻尖便满是清晰的香味,于是,迎着风,放慢自己的脚步,任自己思绪畅游。
路边的农田片片,翠竹绵延,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静美,更有古徽道、古村落的厚重,我们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风光中,流连忘返。这里有泥土的厚重,花朵的芬芳,空气的清香,村民过着平凡而又从容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里,我们幡然醒悟,生活,真正的美好就是享受简单和平凡的时光。
街上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种有几棵枇杷树,枇杷漫过围墙,探出头来,让我忍不住想要去采摘。当地人对枇杷树有着特殊的情结,每家都会栽种,一可以躲阴凉,二可以吃果实,三枇杷树是一种很好的绿化观赏树木,常年绿叶即使在冬季也不会掉光叶子,四枇杷还是一种药用植物,枇杷叶、枇杷花、枇杷果实都可以入药。
尧乡五月枇杷香,半山半水半街黄。我对半边街的枇杷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到五月中旬,我的内心深处便会涌出一种莫名的期待,便开始向往那一树树黄灿灿、金烁烁的枇杷果了。枇杷本无名,因其树叶形如琵琶,果因叶名,故称“琵琶果”,后逐渐演变为“枇杷”,因其色泽金黄,故又有芦橘、芦枝、金丸、炎果之美称。
枇杷花开在早春二月,果实成熟在初夏,在这漫长的时节,蕴育出的果子,饱含着太多的滋味。经过了寒冬的风雪,经历了春天的暖阳,在夏天来时,缓缓地露出了自己的真容。枇杷因其叶子大而长,厚而有茸毛,呈长椭圆形,状如琵琶而得名。古人给树木取名,都是认真的。每一棵树木的名字,都有着自己的特征和含义。
人们对枇杷的认知,自然有不同的解读。枇杷属蔷薇科,常绿乔木,秋日养蔷,冬赏开花,春暖结子,夏初成熟。可以说,枇杷兼通人性,一朝结果,聚四时之雨露,集四季之气息。再加上身披皇帝独尊的明黄色果衣,所以人称”果子之皇”。宋代诗人宋祁的 “树繁碧玉叶,柯疊黄金丸”就非常生动地描写了枇杷白花、碧叶、黄果的形态。
我们来到徐启寿同学家开在公路边的毛桃商店,只见门前有两棵枇杷树,厚厚的枇杷果,挂在路边,走到枇杷树下,枇杷树很高,树干有盆口那么大,离人肩部就分支,树皮灰褐色,树形为冠状,树叶茂密。枇杷叶片宽大,呈椭圆形,向阳面为青色,背阳面为绿色,叶背面铺满绒毛。果似枣形,金色灿灿,三五一簇,尤其逗人喜爱。
枇杷树上,一个个黄灿灿的枇杷,圆头圆脑,憨态可掬,非常可爱。有的独一个傲立枝头,有的双双对眸,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七八个抱成团。熟了的枇杷金黄透亮,果蒂上长有锈色或灰色的绒毛,果子的腹部还有个小肚脐眼。站在树下,我忍不住摘一个颜色鲜黄靓丽的个大的枇杷,轻轻剥开皮,放入口中,鲜美多汁,甘甜爽口。
徐启寿同学热情好客的秉性和率真质朴的特性尽显无遗,仿佛又把我们拉回到了那纯真无瑕的年代,让我倍感亲切。他邀我们免费摘果尝鲜,不等我们试探,主动口称,自家种的果子,你能吃多少吃多少。我们便不讲客气,择优采摘,尽情享用,枇杷的甜香味很快溢满舌尖,不一会就饱嗝不断。饱足开心的喜悦之情,瞬间也挂上了脸庞。
此时,正是水果的淡季,应季的果实寥寥,枇杷正好赶上这个初夏时节给以口福!枇杷成熟时,空气里都渗着枇杷的香气!一颗颗金灿灿的枇杷在枝头特别的显眼,即是微黄的枇杷也有一种酸酸甜甜的滋味,唇齿留香间感受到不一样的味蕾碰撞,尽享江南名果带来的味觉盛宴,确实有”满山遍野帝皇气,青衣难掩黄金甲”的那一种感觉。
枇杷与樱桃、杨梅并称为初夏水果“三姐妹”,而枇杷的果实存放期最长,营养也最为丰富。枇杷的一身全都是宝,果实既可鲜食,亦可制成罐头、果酒、果酱等,且风味诱人。枇杷还是一种良药,它的叶、花、核均可入药。祖国医学认为枇杷具有润燥、清肺、镇咳、和胃、降逆之功效,凡肺热咳嗽、痰多、咯血者,可吃枇杷,辅助治疗。
枇杷不仅味道甜美,而且还有极高的药用功效。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枇杷的果实能“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枇杷的叶“气薄味厚,阳中之阴,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 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吐者不吐,渴者不渴,咳者不咳”。花能治“头风,鼻流清涕。”皮能治“止吐逆不下食”。
传统中医认为,枇杷果有祛痰止咳,生津润肺,清热健胃之功效。如果说这种说法专业了点,那么,《川贝枇杷止咳糖浆》、《枇杷膏》、《枇杷露》等药品,大家应该再熟悉不过了。作为老少皆宜的养生水果,枇杷营养丰富,含大量碳水化合物,果糖、粗纤维、维生素A、B、C、胡萝卜素及磷、钾、铁、钙等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
历代文人墨客写有许多赞美枇杷的诗句,如宋代周必大的诗:“琉璃叶底黄金簇,纤手拈来嗅清馥。可宜风味少人知,把尽春风夏作熟。”近代吴昌硕的诗:“五月天热换葛衣,家家卢桔黄且肥。鸟疑金弹不敢啄,忍饥向东林间飞。”读来脍炙人口。不仅写出枇杷的色、香、味之美,而且描绘了乡村的自然风光,可谓诗情画意,别出心裁。
五月枇杷黄似橘,采摘尝鲜正当时。半边街的枇杷果然名不虚传,时值五月中旬,徐村河之畔,高岭脚下,满山青绿,山道两旁,农舍前后,田间地头,栽满了枇杷树,处处可见枇杷黄,一串串黄橙橙、金灿灿、圆润的枇杷,挂满枝头,随风轻轻摇曳,果香四溢,我们拿着叉钩采摘枇杷,脸上洋溢着憨甜的喜悦,一个枇杷丰收的季节来了。
采摘枇杷虽然很累却非常快乐,这或许就是大自然的馈赠吧。成熟的枇杷果肉金黄细腻,一咬一口汁,香甜微酸让人回味。明代杨基在《天平山中》诗歌中写道:“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花送到家。”写出了初夏时节,一派秀丽的的江南风光,特别是金黄色的枇杷点缀枝头,生机盎然,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夏天已悄然而至,春天的味道还在,同学的情谊仍在。我们相聚在初夏的日子,感受半边街的一切美好。“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又到五月枇杷成熟季,那颗颗金黄的枇杷挂满枝头,成熟的果子汁水饱满,弹指可破。采枇杷、吃枇杷,也自然成了当季一大乐事!置身初夏,诗情画意在心头荡漾,一切都是美美的,令人陶醉,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