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立夏时

又到一年立夏时

作者:伍传平

岁岁朝朝,又是一年立夏时。《礼记.月令》篇这样描述立夏日的景象:“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预示着在这时节,蝼蝈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总之,立夏日预示着春天已经离我们而去,夏天闪亮登场,天气是越来越热了。这不,让我突然想到小时候的夏天,以及小时候夏天纳凉时的往事。

在那个没有电扇、没有空调的年代,似乎那时的天气也没有现在热,一把蒲扇,扇着扇着,一个夏天也就过去了。夏天的傍晚,当夕阳隐退,家门前晒谷场上的暑气渐消,从河里刚游泳上岸的我们,在房前屋后空场上洒上几桶凉凉的水,然后搬出“凉床”,把烧好的米粥盛在碗里,让自然的风慢慢吹凉,凉透的米粥上有一层米糊,再摆上几样简单的农家小菜,一家人坐在桌边吃饭喝粥,艰苦朴素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晚饭后,夜色开始逐渐黑下来。坐在小竹椅上,吹着风、纳着凉,一边不停摇着扇子、拍赶蚊子,一边仰望星空,繁星点点,寻找哪颗是牛郎星,哪颗是织女星,哪颗又是北斗星。知了是炎炎夏日的主角,房前屋后的树上有许多的蝉,从早到晚,蝉的叫声不绝于耳。“知了,知了”铆足劲儿扯着嗓子地叫。蝉多的时候,整个村庄都只听见蝉鸣声,尤其是到了午后,只要有一只蝉叫出了第一声,就会有许多的蝉在四面八方遥想呼应,从而构成了一出恢宏、响亮的大合唱。亦或躺在两条长板凳,一块门板搭的床上,缠着老父亲讲那重复了很多遍的《牛郎织女》《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的故事,枕着此起彼伏,蛙鸣如潮的夏夜,酣然入梦。睡梦中总是被外婆叫醒,让回屋睡,夜间露天有露水会着凉。

我的老家方言把“纳凉”叫“乘凉”,把竹床叫“凉床”。那时,家家户户都备有几张“凉床”过夏。既然是“乘凉”,讲究的人家就要搭凉棚的。凉棚很简易,埋下四根木桩,顶上用木棍做成四根横梁,横梁上铺些芦苇、树枝、化肥袋能够挡阳光的东西即可。可别小看这简易的凉棚,在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的夏日,每一家中午都在凉棚里度过,吃午饭、睡午觉,或者聚几位牌友,玩上一会,都离不开凉棚。在我的家乡,一般夏收农忙之前,就会把凉棚搭好,一直使用到秋收结束天气转凉为止。三伏天最热,纳凉离不开井水,不管是桃梨水果,还是黄瓜西瓜,都会放在水桶、浸泡在井水里,没有用过电冰箱的村人,靠井水起到冰镇的效果。天热口渴,井水可以直接饮用,凉冰冰、甜丝丝的,立马让人头脑清醒,汗水尽除。讲究的人不喝生水,就倒一碗凉开水,喝起来也很痛快。夏天最热的是做饭的主妇们,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里忙碌,不一会满脸是汗,衣服也浸湿透了,她们往往脖子上搭一条毛巾,过会到井水里淘一淘,再往脸上抹一把,又投入到辛苦的工作中。如果小孩生了痱子,也不必用痱子粉、花露水,只要坚持用井水洗澡,过几天就能痊愈。纳凉离不开扇子,蒲扇、草扇、芭蕉扇都有,几乎人手一把。每年端午节前后,外婆会把家中扇子拿出来,如果坏了边的,就用布条沿着边缘缝上,可以继续使用。讲究富裕的人家会买两把羽毛扇,当然也有时髦的小青年会买漂亮的纸扇子,但那玩艺儿中看不中用,常常扇不了几下就坏了。
那时晚上纳凉是最热闹了,有时全村人聚在山头上,有的带着凉床,有的带着板门,有的索性只带席子铺地上即可,有的带上一条长凳,既可以坐,也可以躺,方便适用。大家聚集在一起,一边乘凉一边聊天,从田间收成聊到国家大事,从张家里长,说到乡村趣事,想说啥就说啥,恬静自由,其乐融融。当然,孩子们最喜欢听大人讲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或慨叹、或惊讶,或钦佩、或向往,早已经把夏夜的炎热忘得干干净净。当然,过去还经常放露天电影,村民们一边纳凉,一边看电影,真是一种惬意快乐。如今,虽说物质生活条件好了,有电风扇、有空调、有凉席,炎夏再不像旧时那样难熬,但在密封的空调房间里,看不到深邃的夜空,看不到相熟的邻里,听不到动听的蛙声和蝉鸣声,总让人心中有丝丝缺憾。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东西也随之被带走了。那早已远去的望星空、摇蒲扇、数星星、听故事的夏夜纳凉风景,成了人们心中最美好、最难忘、最快乐的记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又到一年立夏时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