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独秀园

拜谒独秀园

作者:汤深礼

红色5月,我们一行从天柱山下来后,去安庆拜谒了仰慕已久的陈独秀墓地——独秀园。

独秀园坐落在安庆市北门外大龙山麓。来到“独秀园”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独秀纪念馆。据纪念馆讲解人员介绍,该馆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采用了具有徽派特点并嵌入现代元素的建筑设计。纪念馆以大量的资料和珍贵的文物史料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陈独秀的生平事迹,100多件实物,300多幅,采用编年体手法展现了陈独秀一生的历程。

行走在纪念馆里,面对着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资料,仿佛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又在眼前浮现。少年陈独秀就已经聪颖过人,17岁就中了秀才,青年时期东渡日本求学,发动拒俄运动,逐步踏上革命道路并名扬天下。

从陈独秀纪念馆出来,往陈独秀墓园方向行走,一排十分醒目的大型花岗岩浮雕长卷——《惊雷》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浮雕高4米,长60米,气势恢宏,高度概括了陈独秀的生平事迹。浮雕按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皖山皖水孕育陈独秀、五次东渡日本求学、领导新文化运动、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和不屈不挠、刚正不阿性格的肖像刻画。这幅长卷镌刻的画面几乎揽括了陈独秀整个的人生轨迹:创办《新青年》,领导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

据介绍,与这块浮雕一样,整个墓园里面,每一处建筑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墓道入口处的牌坊有五个门,即象征着陈独秀“五次被捕、五次留学日本”等。而在墓道周围,一共栽植64棵松树,这也是纪念陈独秀的一生。

可以说,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陈独秀无疑是一个独特的人物。他的一生既充满传奇色彩,飞扬而又落寞,又可谓命运多舛,彰显旷代悲情。早年他创办《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和伦理革命,可以说只手掀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潮。其后又是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早期领袖,时间不长却被中共开除,可是不久又以中共首领身份被国民党当局拘捕,身陷囹圄。他曾一次被绑,四度入狱。1937年出狱后,他一面从事抗战宣传,同时也开始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认真的反思。在贫病交加中辗转流徙数年后,于1942年5月病逝于四川江津。

穿过一座高大的刻有“独秀园”三个大字的汉白玉石牌坊,走过一条柏树林立的大理石铺就的墓道,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屹立着的陈独秀那高大的铜像。只见西装革履的陈独秀右手紧握着一本书,左手叉在半腰间,锐利的目光正眺望着远方。陈独秀无疑是一个个性鲜明、特立独行且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与政治史上,留下了他叱咤风云的身影。毛泽东受他的影响很深,称他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创造了党”。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少人曾对他有过误读,甚至有过很尖锐的批判和很残酷的讨伐。可是当历史还原真相后,人们才发现他的可贵之处。被开除出党后,他宁可贫病交加,也不取嗟来之食,不改变信仰初衷,不做看风使舵的投机者。戴笠曾奉蒋介石之命带着重礼去看他,想引诱他中伤共产党,但他却断然予以拒绝。以至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敬重他,称他是有远见的人。抗战期间,在他那个四处透风的家里惟一的装饰,就是墙上挂着一幅岳飞写的4个大字的拓片:“还我河山”……

陈独秀的铜像后面是一座书卷形的石雕。石雕的正面刻着《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一号的封面,背面则镌刻着陈独秀著名的《敬告青年》的全文:“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石雕的东西两侧的草坪上置放着两块巨石,分别刻有“民主”与“科学”两个大字,刚好与石雕形成相互呼应。

绕过一个水池,沿着墓道拾级而上,我终于来到了陈独秀的墓地。陈独秀一生跌宕起伏,他死后的墓葬也坎坎坷坷,颇为周折。1942年5月,陈独秀在四川江津病逝后,安葬于江津大西门外鼎山山麓的康庄。1947年,陈独秀的第三个儿子陈松年将陈独秀的灵柩从江津迁回故乡安庆安葬。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陈独秀的墓地修的十分简陋,甚至连墓碑上都不敢写他的真名。后来政治运动接连不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陈松年一家人连每年清明节扫墓也不敢去了,唯恐墓地暴露后会被造反派挖掉。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陈独秀有了新的认识,对他的评价也更加客观公正,于是他的墓地也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翻修扩建。现在的墓冢是在原墓的基础上升高扩大的。墓冢高度由1.5米升到了4米,直径达7米。半球形的墓顶和两层平台的墓基均为汉白玉铺砌,平台四周有雕石栏杆环绕。2米高的黑色花岗岩墓碑上,镌刻着“陈独秀先生之墓”7个大字,比原来多了“先生”两个字。

站在陈独秀墓地从高处眺望,整个独秀园尽收眼底。我在感叹整个园区规模宏大、规划有序的同时,也对世事变迁、物事人非发出深深的感慨。陈独秀灵柩从江津迁回安庆安葬已整整60多年了,经历多年的风风雨雨,五次重修五次立碑,终于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规模。可以说,独秀园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是时代进步的一个物化标志。而且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更加显现出它的重要意义。

记得当年陈独秀曾以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为题,开启了自己对童年的回忆,又带着“世无朋友话凄凉”的感觉离开了这个他又爱又恨的人世。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这个曾经迷过路的孩子终于回来了,他家乡的亲人接纳了他,他曾为之奋斗过的人民接纳了他,他曾一度脱离了的党组织也接纳了他。如今他终于可以安睡在自己的家里,与阵阵的松涛做伴,与朗朗的明月做伴。因为“园”在中文里就是家的意思,而“独秀园”就是陈独秀的家啊!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拜谒独秀园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