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司马迁
作者:庾日升
最近,读《历代文豪传》(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读到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一节,被深深吸引,一路读一路感叹,觉得非凡成就之下必是非凡之人,对司马迁的一生和用生命铸就的《史记》油然升起敬意,为其治学精神所感染、人格魅力所折服、文学成就所叫绝,千秋史笔悬日月,誉之不朽无可非。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从来都是奋斗出来的,其意志、精神超常无比,必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司马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出生在西汉时龙门(今陕西韩城县)的一个官宦之家,虽其家族没有显功贵爵,但世代大多为史官,其父司马谈就是个太史令。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刻苦学习中度过的,在父亲的指导下年幼时已能诵习《尚书》、《左传》等书,10岁那年,随做了太史令的父亲进京城长安,受教于汉代两位儒学大师孔安国和董仲舒,良好的学习环境,家父的严格教育,儒学大师的精心指导,涵养了司马迁从小就具备史学家素养的天分。20岁那年,司马迁奉父亲之命,从长安出发向东南行,开始了他学游天下的漫游,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浮沅湘,北涉汶泗,厄困蕃、薛、彭城,过粱楚以归”。从他的记载中足见他漫游的地方不简单,皆有风云人物或传奇故事,淮阳是汉代名将韩信的故乡,汨罗江是屈原以身殉国的伤心地,曲阜是儒风盛行圣人孔子的老家,彭城是楚霸王项羽的都城,大粱是战国时魏国的首都,所游之地,史料丰富,为有志立史的司马迁提供了生动的感性材料,这是在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也养成了他写史实证精神,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当然,背后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再往后,司马迁进入官场,担任过汉武帝的“郎中”,继承父职也做了太史令,虽然官位不高,但经常有机会可以侍奉汉武帝身边,所以,汉武帝巡游过的地方,也是司马迁足之所履,正是这个有利条件,为他写《史记》再次提供了难得的史料和实证。虽然“伴君如伴虎”,战战兢兢,但他不忘夙愿,挤出点滴时间写《史记》,著书一刻不敢懈怠,谢绝来访,忘记家业,冥思苦想,奋笔疾书,正如他自述,“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是他专心著书的真实写照,更何况写史是难上加难、艰辛不易。正当他呕心沥血写《史记》推进到第七个年头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因为自己仗义执言,为大将军李陵辩解,惹祸上身,犯了欺君罔上之罪,按律当斩,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为了未竟的《史记》,他毅然选择以“腐刑”赎身死,甘愿隐忍苟活,坚韧不屈,续写《史记》。“腐刑”对血性男儿来说,是莫大耻辱,生不如死,如此巨大创痛,他依然屹立不倒,和着血泪,顽强地完成了《史记》这部光辉巨著,把他一生的追求、一生的维系,终于圆满划上了句号,应验了“自古雄才多磨难”这句话。当你读到上面这些内容时,岂能不为司马迁的求学精神、治学态度、坚强意志所感染,一定会心潮澎湃,肃然起敬,连叹不易。放眼今天新时代,同样需要司马迁式的人物,需要这种可贵的意志和精神。
记得有人说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个人高尚,不论何等环境,不管怎样场合,高尚风骨都会痴心不改,司马迁就是这样的人。他高尚的人格简直像座丰碑,让人景仰、折服。他虽出生宦官世家,但很有志向,又家教严格,所以他终究成为光耀祖宗、名垂千秋之辈,而没有成为纨绔子弟。他虽居庙堂之高,在皇帝身边,但不去投机钻营,巴结权贵,乞求高官厚禄,而是坚守自己志向和做人原则,一心做着自己要做的事情,数年如一日矢志不渝,终于成就了不朽之篇《史记》,彪炳史册朗照乾坤。他心地善良正直,敢于仗义执言,虽然与大将军李陵既没有过把酒言欢,也没有很深的交情,但他坚持真理,不愿指鹿为马,全力为李陵败降辩解,还原事情真相,即便引火烧身也在所不辞,颇有“举世皆浊我独醒”的英雄气概。为李陵辩解而含冤获“腐刑”,这在古代是有辱祖先、无颜见父母、难以立足社会的巨大耻辱,而他为了《史记》,强忍耻辱,不屈不挠,完成心愿,彰显了他“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高尚人格。他是个孝子,时刻不忘父亲临死前嘱咐自己修史的遗愿,呕心沥血,坎坷完成,展现了好男儿的担当。这些高贵人格,魅力无穷,光辉照人,令人折服,试看今日,能有多少人与他比肩?
司马迁的生命长度不算长,但其生命厚度令人惊讶,一生成就不朽,令人惊叹。作为太史令的他,很好完成了汉武帝下令修改历法的任务,与数十位历法专家一起,经过详实的推算,终于确定了一个精密的新历—太初历。太初历奠定了阴历的基础,支配中国人的历法观念达两千多年之久,其意义作用是巨大的。除了改历以外,他还受帝命完成了其它方面的改革,也是功不可没。但要真正说起司马迁的成就,不得不说《史记》,这部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双壁”的巨著,最能体现他盖世无双的成就,是中国“正史之祖”,被称为“实录”、“信史”,鲁迅先生给予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好评,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奠定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极大。正如司马迁自述,《史记》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时间跨度看,《史记》记载了3000多年历史,上溯黄帝,下迄汉武帝,首次把这一时空的历史行程完整尽现笔下,为后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体例上,开创了一种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史学体例,改编年体为纪传体,即以历史人物作为叙述中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采用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叙述,本纪主要叙述帝王的政绩和历史大事;书主要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兴替;表主要叙述历代宗室、名臣的废立分削;世家主要叙述秦以前及汉代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叙述侯王以下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不同阶层人物及少数民族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中心内容。在叙述手法上,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其中不少文章被收入学生语文教材,可以说《史记》既是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因为它重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写,栩栩如生,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几个人物活龙活现;二是叙述富有传奇色彩,这或许与司马迁本人性格上的浪漫气质及漫游时的道听途说有关,如他刻画的“将军夜引弓”的李广,“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王侯将相宁有种”的陈涉,哪个不顶天立地?三是经常“于叙事中寓论断”,或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和评判标准,如果说叙是画龙,议就是点睛了,如《屈原贾生列传》;四是语言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比较大众化、口语化,如“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当如是也”等等,读起来好理解;五是对后世的史学、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如魏晋志怪传奇小说、唐宋传记散文、宋元话本、明清戏曲、演义小说等等,无不从《史记》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史记》全书130篇52万余字,以宏阔的视角展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的历史,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叙述着历史的万种风情,实在是鸿篇巨著、扛鼎之作、不朽精篇。司马迁在他短暂一生中,作出了世人不可多得、又令人拍案叫绝的贡献。他的成就、他的创新,仍可以成为今天人们追赶的圭臬。
中国自古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公认的有孔圣人和王阳明之辈,在我看来,司马迁也符合这个标准,有德、有功、有言,当属不朽之人,我们应当好好感谢他、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