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仙李白的这首《望天门山》,早已脍炙人口、妇孺皆知。而我对于天门山,家门口的风景还是那么陌生。其实想去天门山已久,但一直无缘前往游览,今天稍有闲心,虽说在寒冷的冬日,但一点不影响我去一睹天门山它那别具独特气势恢弘的风貌。
天门上,位于芜湖市鸠江区的大桥镇境内,市北郊长江畔,距芜湖市区约15公里,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和县境内)之并。开车只需40分钟路程。到了江边,远远望去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岸边万倾芦苇花在江风中不停摇曳,让日渐枯寂的枝梢生出无限温情。沿着唯一一条通往山顶陡峭狭窄台阶往上爬,似有攀登“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感觉。来到山顶,凭山远眺,金灿灿的阳光直射江面,鳞波荡漾,大大小小往来船只百舸争流扬帆起航,真是两岸奇峰相对应,万倾芦花迎风揺,金光直射粼波起,百舸争流行远方。也只有这时候,你或许真正被眼前的景色震撼,真正懂得理解诗人那首诗的意境。
山间有一寺庙,谓“铜佛寺”,背山面江,气势宏伟。“铜佛寺”现在虽然知道它的人并不多,但它却有着较悠久的历史,也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地藏王菩萨(金乔觉)过江曾在天门山踏了一脚(即经过的意思)。公元463年,南朝孝武帝刘骏颁《搏望梁山立双阙诏》,天门双阙乃奉诏而建,雄峙峰巅。到唐朝佛教兴盛时期,山顶双阙改建铜佛寺,香火兴旺。随后铜佛寺因战事多有毁废,直到明朝天门山山顶又重建铜佛寺,因用稀有金属凤白铜做成的佛首精致逼真而闻名于世。
如今的铜佛寺仅有两间破旧的亭子,寺庙内有“大雄宝殿”等建筑,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天门圣境”四个大字镶嵌在大雄宝殿门楼上。入得大门,走过斋堂,就是韦驮殿,从韦驮殿后门出去,便是财神殿,殿中供奉的财神被一件披风从头到脚盖着,让人难以看清其庐山真面目。顺着财神殿外的通道,走过一个窄窄的小桥,是一个看似普通的二层小楼,这里就是天王庙,天王庙中供奉着各路天王,墙上还挂着东、南、西、北四海龙王的画像。大雄宝殿里供奉的是如来菩萨,端庄华丽。殿内的摆设与其他庙宇并无二样,大雄宝殿前又是一个大平台,台上有香炉、铜狮、铜龟、石塔等。在这里凭栏远眺的感觉非常好,面对滔滔东去的江水,仿佛把朝拜的善男信女带入了佛国仙境。铜佛寺依山傍水,风景绝佳,平日里安静祥宁。每逢佛事,香烟浓郁,香客如潮,如波如浪,从而被评为芜湖新十景之一——“天门烟浪”。
风景跨越时空,文化历经长河,岁月大浪淘沙,世代生生不息。千百年来,天门山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遨游题咏,这一座别有诗怀的峰峦,让人为之倾倒。芦花摇曳,夕阳斜照,舟行水上,人在画中。期待天门山再创历史辉煌!
(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徐兴华,1966年4月。芜湖作家协会会员。多次在大江晚报副刊发表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