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的机遇与应对

张释之,汉孝文帝、景帝时廷尉。未发迹时,跟他的哥哥一起生活,还是他的哥哥花钱给他买了骑郎的官位,让他得以侍候孝文帝,一干就是十年,既未提升,也毫无名气,他自己也心灰意冷,准备辞官回家。后来就怎么一下子做到了廷尉之职呢?
中郎将袁盎知道张释之有才干,觉得让他走了很可惜,于是就在文帝面前极力推荐他补谒者的空缺。张释之就这样遇到了机遇而抓住。一天散朝后,就趁便向文帝谈一些当前应办的事情。得到文帝的应许后,他就抓住这个时机,向文帝谈了秦汉之际的事情,秦朝为什么灭亡,汉朝又为什么兴起等,引起了文帝的极大兴趣,一直谈了好半天。文帝听了很高兴,就任命他当了谒者仆射,迎来了他人生第一次升迁。

第二次升迁,也是张释之抓住机会脱颖而出,被文帝大为赞赏而任命。一天,张释之陪文帝到上林苑出游,来到虎圈,文帝一时兴起,就连续问了上林苑的长官十几个问题,结果是一个都回答不出来。这时在一旁的虎圈饲养员插过来张口就说,毫无停顿地回答了文帝所提的所有问题。文帝听后很满意,就让张释之任命这个虎圈的饲养员为上林苑的长官。按一般人的做法,皇上的命令你执行不就完了。可张释之偏没有这样做,而是借此对皇上进行了劝谏。
文帝感觉很奇怪,用一个能人不是应该的吗?张释之在询问文帝像周勃、张相如两人是不是“厚道人”、得到文帝的首肯后,他说:周勃、张相如都是厚道人,可他们在讨论问题时往往说不成一句话,那里像这位饲养员连珠炮似地伶牙俐齿呢?秦始皇就因为重视像这样的刀笔吏,上纲上线吹毛求疵地表现自己,搞形式,才蒙弊了皇上,到秦二世也就土崩瓦解了。您现在破格提拔,我担心天下人也会闻风而动,争着去练嘴皮子而不讲实际内容,而下面的人看上头的风头转向可比什么都快呀!所以皇上的言行必须慎重。从而打消了文帝的任用。他也因此更加得到了文帝的宠信,在回去的路上,文帝让他站在车上他的身边,一路询问秦朝的种种弊端,他都实实在在地进行了回答。回到宫里,就提拔他作了公车令。

接着,张释之的所作所为更是让文帝刮目相看,进一步宠信和提拔使用他,从中大夫到中郎将,再到后来的廷尉,是顺风顺水,坐上了直通车。
当太子和梁孝王同车入朝路过司马门不下车时,张释之敢于上前拦车,不许他们进宫,并上书弹劾太子和梁孝王“不恭敬”的罪名,连文帝都感到十分惊奇。

张释之接到文帝交办的惊驾案子,依律只判了个罚款,在皇上要求重判时依然不改,说:法令必须取信于民,皇上和天下人都应遵守,廷尉必须依法办案。文帝又交办了盗窃高祖庙内座前的玉环案,他审理后依律判了盗窃者死刑,文帝要他判灭门,他仍然不改,摘下帽子叩头说:按照法律条文,判死罪已到了头,要是判他灭门,如果以后万一有人再动了长陵上的坟土盗墓怎么判?
张释之每次把握机遇,是真心实意,而且是言之有理,并非人云亦云,一味讨好。他跟文帝出游霸陵,当文帝发出加固墓陵就可以让人无法撬开盗墓之感叹时,又是他敢于面谏说:如果坟里头有让人想偷的东西,那么用铁水把“整个南山的缝隙都灌注也不行;假如坟里头没有让人想偷的东西,那么,即使不做石椁也用不着担心。”文帝说他讲得很精彩。
景帝继位后,张释之继续做了一年多的廷尉,后改派做了淮南王的丞相,一年多后去世。
张释之发迹的机遇,或许能表明这样的升迁轨迹:一个人,首先要自己行,有真才实学;而后是敢于行,有魄力敢担当;接着是有人说你行,得到他人的认可;最后是说你行的那个人自己要行,有能力和地位将你推荐上去。

作者简介
朱双顶,从警近40年,头顶国徽,肩扛责任,保一方平安,卫百姓和谐。一路踏歌而行,将青春热血和大好年华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竭尽绵薄之力。如今退休,不忘初心,重拾雅趣,留下点滴文字爱好。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张释之的机遇与应对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