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满洲里

阅读满洲里

作者:蒋纯广

走过草原,爬上一个漫长的大坡,就见那坡上露出尖尖的,如同细针一般的东西,直插天空。待到近一些,才看清那是一座座哥特式屋顶的尖脊。这一根根尖脊如同竖起的一根根手指,啊!那是满洲里以她独特的方式,在向我们招手致意。
满洲里市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西北,东及大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满洲里原称“霍布津布格”,蒙古语意为旺盛的泉水。1901年东清铁路的修建,让她得到了俄语的名字“满洲里亚”,后音译成汉语为“满洲里”。这里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为三国交界之处,注定了这里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一定是看点多多,来这里的路上,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期待。
漫步于街头,就感受到这里的与众不同。长长的街衢,十分洁净的同时也异常宁静,少了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喧嚣。城区里的行人格外稀少,车辆也稀稀落落,这种宁静让人倍感惊诧。难道是恰赶上一个节日,城里的居民都跟我一样,背着旅行包出门旅行去了?此时是清晨八点多钟,我想了想,今天是周日,大概是因为这座城市的慢生活所致,市民们还都在家里没有出门呢。一路走来,如此这般宁静氛围笼罩下的城市,还是第一次碰到。我走的有些急,心跳声以及呼吸的声充斥着耳膜,阳光的温度还是平时的温度,洒满街面,洋溢着非同一般的热情,此时觉得有别于往常的时刻,这种感觉让心境恬然。
街衢宽敞,路边的楼宇以全新的面容展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我曾经搞过建筑,对于建筑方面的一些知识还是略知一二,也因为有这等经历,所到之处,那种目光便会不自觉地停留到楼盘之间。
满洲里是一座极其精美的城市,这份精美就来自于经典而华美的建筑群上。一座城市的华丽,在于她拥有着独特风格的建筑群,就如同一件多彩而美丽的衣裳,会把这座城市打扮得格外青春俊朗。
满洲里从建城伊始,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居民主要来源于俄罗斯的铁路职工和家属,内地来的工人和商人以及从事牧业的牧人。这些来自于各地的居民,也带来了原居住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与满洲里地理环境相融合,便形成了这里极具特色的建筑群。
这里的建筑以带有哥特式的建筑元素的建筑居多。哥特式建筑产生于中世纪的法国,并很快就传播到整个欧洲,总体建筑风格为,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异域风情在街衢间绵延而去,像一股清新的风,吹得人神清气爽。不远处的一对高耸的塔尖,尖尖细细地刺向天空,刺得人心里发痒。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这个尖刺一样的东西,脑子里突然产生一个怪怪的想法,如果有人从天空跌落下来,正巧落到那上面,还不给人穿个透心凉?现在想来,这个想法如果说出来,一定会是个笑谈,会让人贻笑大方的。不过,这个念头夹藏在心里,此时真的切身实地的看见了这个尖,那个想法突然冒了出来。
在尖塔的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都联系了起来。在中央栏杆的凹龛之间,是一个圆形的玫瑰窗。所有门洞的山花,凹龛的华盖以及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异域的建筑风格的形成由来已久,在满洲里有着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扬,这些建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如同保存完好的一件件精美艺术品,让人觉得美不胜收啊!

俄罗斯套娃大厦可谓是地域性的标志建筑了。因为地处三国交界,这座大厦别出心裁地把三国美丽少女的形象描画到上面。三个女孩子的服饰不同,所代表的国家也不同,相同的是她们以相同的笑容,在迎接来自八方的来客。
这座大厦高达三十米,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内部为俄式餐厅和演艺大厅,它因此而获得上海大世界所颁发的世界最大套娃称号和世界最大规模异型建筑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这座大厦的周围,有八个功能性套娃,二百个代表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套娃和三十个色彩缤纷的俄罗斯复活节彩蛋。
大厦高耸,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它的美丽容颜,非常的光鲜亮丽。大厦的构建简直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之外,给人脑洞大开的感觉。无论从哪个角度走来,都会迎到一张灿烂的笑脸,这时,就会从心底升起一股暖流。这大大的笑脸,有着非常深刻的寓意。微笑永远都是这个世界最温暖的表情,它可以遣散忧愁,化解矛盾,让人心情舒畅。即使这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可是看见了这张笑脸,也会让人心里充满阳光。
套娃是俄罗斯的民间制品,具有非常浓重的民族特点与风情。套娃的制作精良,绘画的形象逼真,有关它的历史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俄罗斯民族里,有一对心心相印,两小无猜的表兄妹。表哥因生计而不得不去他乡谋生,别离了表妹。因为思念,表哥便把表妹的形象刻到一块木头上。就这样,年复一年,他陆陆续续刻下了许多小木人。终于有一天,他回到故里,就把这些小木人送给了表妹,也成就了这两位有情人一段佳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套娃的工艺发生了变化,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把大小不一的木头人镂空,一个套上一个,显得生动而有趣。
套娃的制作的最初创意,是为了取悦孩子们的欢心。孩子们都喜欢一些木偶玩具,套娃正符合这些特点。后来,在套娃的图案绘制上,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相应地选择了一些英雄人物,以及不同地域的故事和人物。
在套娃广场里,一个个小套娃星罗棋布,散落于广场四周。每一个套娃的图案,都各个不同,有着不同的故事。我信步其中,也乐在其中。转到一个套娃前,上面的图案让有些诧异,那里面有两个人物,一男一女在共同阅读一本书。从装束来看,是两个中国古代的人物,让人一眼就看出是《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共读西厢。咦!这不是俄罗斯的物件吗,怎么会有中国的人物呢?站在那里,思衬片刻,也就慢慢地想开了。
这里是满洲里,在套娃上描绘一些中国元素的故事和人物,无疑是在取悦这里的中国人呢。描绘一些中国人熟悉的故事人物,会引起中国人的浓厚兴趣。也许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创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是不是就会有中国人因此而爱上套娃呢?我想我是喜欢上它了,出去就要购买上两套的。
异域文化需要有一个过程,才能被人接受,这个过程是什么呢?也许需要有一种欣赏的目光,它才能潜移默化地走进心里。这种目光是一种阅读,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文字也好,图案也罢,都是要用目光去品味,去感受。这种阅读或许会因为赏心悦目,而被记忆所接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套娃绝对的讨喜,没有谁会不喜欢。

在通往国门的路边,意外地看到一人高的石头。这块石头的造型很特别,左右端详,就觉得里面有些韵味,可是又说不出。这块石头有些暗灰色,局部还有些发红,仔细去分辨一下纹理,才发觉是一块天然形成的石头。
因为天然,才有情趣,因为自然,才让人浮想联翩。我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还有一个,又是一个不同的造型,并且,这样的石头依次在路边排列下去。反倒让我不着急去一一辨别,以一种欣赏的角度去观看,却有另一番味道。把一块块天然形成的石头立在那里,就是一道风景,参不透,看不懂,恰恰就要这种朦胧的感觉。浑然天成的东西立在那里就是一种语言,何必要说的那么透呢?这世上本来就有许许多多说不清的事情,说不清就伫立在那里,期待你去理解,去参悟,这是一个境界,进入这个境界之中,人的思想便不知不觉地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之上。
我觉得自己的目光被另一个目光所参悟,并且交汇在一起。我对这些无名石头所吸引,那上面没有文字,却让人觉得布满了文字,而且具有极深的可读性。目光的属性其实也是相通的,我的视角里有着别人一样的共性,在说明着这一块块石头身上的灵性是存在的。我想几百年前吴承恩在写作《西游记》前,正是从一块石头看透出去,那个形象才一飞冲天。除了石破天惊之外,还有深思熟虑后的水到渠成。
入夜,于灯火辉煌的街上行走,街衢一角有一个雕塑,引起大家的围观和拍照。这个塑像是刻画着一个生活的场景,两个俄罗斯工人,一前一后在抬着一个沉重的大木箱。前面的那个人嘴里叼着烟斗,两只手向后,搬着箱子,显得非常轻松。而后面的那个龇牙咧嘴,气喘吁吁,痛苦不堪。塑像非常的传神,并且富于很高的生活情趣,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纷纷在塑像前合影。
我也来与塑像合影,却不是在简单取景,而是参与到雕塑形体活动之中。木箱沉重,我蹲下身去给他们助力,所拍出的画面立即充满了无限的动感,引来大家的一致喝彩,忙纷纷去仿效,一时间,气氛热烈,把大家的一片热心都勾了起来。有人眼尖,发现不远处还有一个雕塑,大家忙向那里奔去。这条街从南到北,雕塑不下十几个呢,却让大家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回到宾馆的时候,已经快半夜了。
满洲里有如此的文化氛围,固然与潜在的底蕴分不开,可那一种超乎寻常的思维,在让这些文化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灯火辉煌,被映射的夜色透析出的一种美,竟然会那么的无与伦比,我简直已经迷醉其中。如此深刻的印象,恐怕将永远印刻在脑海之中,不能磨灭。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阅读满洲里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