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垣名臣戴恩溥

戴云峰,身份证名代云峰,笔名清风、清风入竹,号耕牛。

承秉家风仕路长,先贤故事说辉煌。
飞鸿留韵鸣金鼎,谏史含情赋令章。
查腐敢为桑梓福,拒侵不怕列强狂。
见山楼里清书簏,翰墨留存字字芳。

每当看到祖上留下的两幅戴恩溥的书法作品,对同族先辈的敬重之心便油然而生!一副是写自清朝著名诗人王士祯的《真州绝句》: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还有一副烟熏火燎的对联,更增加了岁月的沧桑,品相呈现出典型的胶东地区生活的烟火气息,让我忆想到儿时居住的草屋,脑海中就出现先辈们的风雅情怀……希望把先辈戴恩溥的传奇一生记录下来。

戴恩溥(1826年~1911年)字瞻原,1865年(同治四年)中进士,历任兵部主事、监察御史、工科掌印给事中、广西右江兵备道等职,是晚清谏垣名臣。所上章奏多论国计民生大事,其关涉桑梓利害者,最为家乡民众所不忘,《请禁浮收》和《胶澳划界》两折尤为著名。戴恩溥的所有记载都是“世居平度城东关”,东关的人少有耳闻,但在古岘镇朱毛村戴氏谱书上清清楚楚按照辈分记载着他。问起戴恩溥来却无人不知,为啥?因为戴恩溥在世时恩泽朱毛村的乡亲们。

一、吉凶伴仕言坎坷,诗礼传家说辉煌

这事要先从他的父亲戴金鼎说起,幼年的戴金鼎聪明英俊!三岁上私塾。有一天,私访官员来平度办案路过这处私塾,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就往里瞧了瞧,看到一个小孩仪表堂堂面貌英俊,随从人员打听告知说他是戴如煌孙子,这个官员感到很惋惜!因戴如煌做官做脏了(在任上犯罪了),他的后代一律不准进考场。这个官员找到戴金鼎的父亲帮出了一个主意,把戴金鼎过继给他大伯家的二兄弟,就是古岘镇大朱毛村戴城芳(戴城芳是戴如煌亲哥戴如光第二个儿子)。戴如煌是如何把官做脏了呢?查阅了一下资料看看。

戴如煌一生经过两次重大事件,可以说是命运多舛!戴如煌是乾隆癸酉(1753年)拔贡,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己卯科举人。大约十年之后出仕,久在河南商城等县任知县,后升四川达州直隶州知州。史书怎记载他的:戴如煌的高祖是清初平度名人戴埙;戴如煌之孙戴金鼎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山东癸卯科解元(举人第一名);其曾孙戴恩溥是晚清谏垣名臣。现存的几部平度旧志里,都有他们的传记,却都没有给戴如煌立传。第一次事件是乾隆四十八年,光州发生“戴如煌《秋鹤近草》案”……最后化险为夷(戴玉煌另表)。同时审明了戴如煌为官尚好,且颇有文才,致其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仕途正常。第二次,据《清实录》记载,嘉庆初年戴如煌任四川达州直隶州知州时,在川楚白莲教起义中措处失当,先被撤职,到嘉庆五年(1800年)进而奉圣旨在军中审讯……戴如煌在达州枷号三个月,满日,发往伊犁充当苦差。”这就是戴如煌案的最终判决(《清实录》)。

后人评论戴如煌,说他是一位精明能干、颇有文才的好官。他被川楚白莲教起义事件所累,遭遇不幸,由于为官清正,幸而保住性命。他的后代能从逆境之中走出来,终使家道复兴,应该说也与他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影响和戴氏诗礼传家之风的熏陶分不开的。真是祸福相伴仕畏短,家道重兴路悠长。

二、椿贤攻读豹竹涧,平度连科两解元

戴恩溥其父戴金鼎(1781年~1845年),字调梅,号心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生于平度州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人家。可惜早年家道中落,生计艰辛而发愤自砺。少年戴金鼎发愤攻读于平度豹竹涧道观中,一年仅回一次家。“岁仅一归省”,学得了真才实学,戴金鼎考上秀才后,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参加山东省乡试。早年间没有什么好的交通工具,家境好点的就一般就雇个小毛驴。一路上牵毛驴的小伙计就偷着笑,就问:“你笑啥?”小伙计也不回答。戴金鼎迫切想知道就再三追问,小伙计就笑着说:“我说了你可不要怪罪我。”“我不怪你,说吧。”“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身上托了一个鳖。”戴金鼎听后心里美滋滋的……结果真中解元,也赏了他银两。这就是在清代平度州,继王宗岳之后“连科两解元”的科举盛事。

戴金鼎会试落第之后留在京城授徒,直到清道光六年(1826年)才被授予汶上县训导一职。后来又出任过许多州县的正九品教谕官职。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64岁的戴金鼎病逝于家中。戴金鼎一生勤于著述,有《 槐厅唱和集》《妙香书屋文集》等传世。45岁时,出任汶上县训导,在汶上六年,以学识渊博,品行高尚,受聘主讲汶上的“圣泽书院”,声誉甚高。丁忧起复,历署聊城、昌乐、海丰(今无棣)各县教谕,所至治学有声。授鱼台教谕,未任而病逝于济南。戴金鼎平生手不释卷,勤于著述,“诗文下笔洒洒数百言立就,或杯酒间挥毫伸纸,墨沈淋漓,观者称快”。所著辑为《槐厅唱和集》《妙香书屋文集》《祗树山房诗稿》《葆恒堂诗馀》等,可见诗古文词诸体皆长,而旧志竟未录其一字。戴金鼎和他一时期的王宗岳两位解元都未考中进士。清朝山东省共出108名解元,未成进士者多达64人,说明科举功名以解元终者,并非特殊情况,解元虽是科举考试中间一级的佼佼者,却并不决定其最后的科举功名如何。大朱毛举人清诰公是嘉庆癸酉举人,金鼎也是嘉庆癸酉解元,旧时大朱毛祠堂门的对联是:壬辰双甲第,癸酉两登科。

三、家乡减赋为福祉,胶澳划界拒列强

戴恩溥咸丰十年(1860年)中举,同治四年(1865年)成进士。他与王培佑、杨圣清“先后入谏垣,同时三侍御”,为全省所仅有。三人之中戴恩溥任谏官最早也最久,他为官清正,上奏的内容多是有关国计民生的要事。所论国计民生事甚多,其关涉桑梓利害者,最为家乡民众所铭记。久任“科道”,所上章奏多论大事,《请禁浮收》和《胶澳划界》两折尤为著名。

清朝征收田赋以银两为单位,到后期则以银折钱。光绪年间,山东许多州县征收田赋,都不按当时银两和“制钱”的比价折合,仍按咸、同年间清廷财政困窘、银价昂贵时的比价征收。附加的“火耗”(即将碎银熔铸为银锭时的损耗)和“解费”(银锭解送省城所需的运费)也往往随意加征。而且一旦前任官违制“浮收”开了头,继任者便可堂而皇之地视为“正当合理”。同治年间,财政匮乏时,银和钱的比价是白银一两折合京制钱三千八九百文,加上“火耗”、“解费”,征收田赋时,每一两“银”曾折收高达五千八九百文。到光绪二十年时,白银一两只折京“制钱”二千六七百文了,山东各州县却仍然按同治年间的数目折收。以莱州府而言,平度、掖县每“田赋银”一两折收五千六百文;胶州、高密、即墨更折收五千八九百文。这种做法既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又给官吏贪污开了方便之门。

如果有人建议改革这种弊政,必然触犯各级地方官吏的利益,招致多方面的怨恨,尤其是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上奏朝廷,更会直接得罪省、府、县的各级“父母官”,弄不好只能给自己带来无尽的后患。但是戴恩溥对此全然不顾,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毅然写了《请禁浮收银两折》,如实地揭露了莱州府属五州县任意浮收的实际情况,并尖锐地指出:“银价时有低昂,钱价永无减少,丰岁如此,歉岁也如此。竭艰苦之脂膏,饱贪婪之囊橐,穷民之累,情何以堪?”他的建议遭到地方官僚们的极力反对,直到光绪二十二年李秉衡任巡抚时,各地仍按旧额开征。戴恩溥面对强大的顽固势力,毫不退缩,于光绪二十二年再次上奏,除了列举事实,重申理由,还巧妙地利用了李秉衡发布的文告中的语句,称李秉衡“念切民瘼,实心任事”,李秉衡的“良法美意,未克立见实行”。在朝廷的督催下,李秉衡不得不向朝廷禀报,他已下令“自二十二年夏征始,按银每一两包括各项费用在内,一律折收京制钱四千八百文,此外不准另加分文”。这就使山东全省的百姓都减轻了不合理的负担,各州县都为此在衙署堂前立碑纪念。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次年划界时,又想违约强占界外数百里土地,平度南境被包括在内。平度知州潘民表等上书山东巡抚力主拒绝。戴恩溥也同另一平度籍御史王培佑联名合奏,要求清廷坚拒德国的侵略行径。后经外交交涉,终于迫使德国如约划界。

四、先见卸任兵备道,后书传世见山楼

光绪二十七年秋,戴恩溥升任广西右江兵备道(驻守柳州)。当地“久经战乱,社会不靖”。有的县官凶狠残暴,滥杀平民,“岁以千计、冤滥甚众”。戴恩溥赴任,立即严申法纪,保护了无数良民。柳江洪水泛滥,淹没了柳州城,造成严重灾荒。戴恩溥多方设法赈济,使大量灾民得救。一年之后,戴恩溥看到新任巡抚不察实情,单凭己意强行调换军队,势将造成严重后果,他提意见,不被采纳,便急流勇退。壬寅年底,戴氏即“请假回籍修墓”,实则辞职还乡。他刚离开柳州,那里便发生了兵变事件,人皆“服其先见”。

戴恩溥归乡后,以诗文书法自娱,有《见山楼诗文钞》传世。他还是晚清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其传世作品至今为人珍爱,并被收入《明清百名进士书法选》等多种书法作品集。居京时,曾为琉璃厂文光楼书坊题匾。撰文勒石者尚有《重修玉皇庙三清阁记》等。1936年编纂印行的民国《续平度县志》收戴恩溥诗文颇多,有两篇介绍戴恩溥生平的文章。《戴恩溥传》称戴“著有《见山楼诗文集》行于世”。此手抄本前有作者自序,称“乙未,承乏工科,公事较简”,“偶于书簏中检出零星旧稿,不忍弃,因汇钞一本,以存生平结习。辛丑秋,携赴柳州。壬寅六月,江水暴涨,道署几成泽国,全家避居内院之见山楼十余日,躁闷殊甚,因将旧稿间为改正,附以新作,分为四卷,即以见山楼名之”。“乙未”,即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是手抄成册之年。辛丑(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三月,被外放广西右江兵备道,秋天赴任所。次年“壬寅”,在柳州道台衙署内之“见山楼”,将诗稿补充修订编定,写了自序,并以《见山楼诗稿》命名。

五、笔赋诗情韵律美,恩泽乡土夕阳红

他晚年在家乡乐于助人,特别大、小朱毛村的老少爷们,凡有难事求到他面前,没有解决不了的。就连在海阳一位戴姓的孤寡老人,因无儿无女,在当地受当地人欺负,他来到平度东关找到戴恩溥,说了自己的身世与处境……戴恩溥什么话也没说,提笔写了一幅字送给他,让他回去了。戴氏老人虽穷但家收拾得很干净,就把带回来的字挂在厅堂。有一年这儿发生了一宗重大案件,查案官员下来调查案子,就找到当地管事的。以前有个规矩就是当官的到一个地方都要先去拜“功名”,管事的说我们这儿没有什么“功名”。这儿因没有旅馆,管事的就安排巡抚大人到戴氏老人家住宿,知道他讲卫生爱干净。一进门巡抚大人就惊了,对管事的人说道:“你说你们这儿没有功名?知道这位科道谏官是多大的功名啊?”说完跪地就拜。这一跪拜就把管事的及本地村民都惊呆了,从没听说老戴头家里还有这么大的功名,从此以后他在这儿很受尊敬并且也不受欺负了。戴恩溥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故事太多,在这就不多讲了。

九载之后,戴恩溥于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病逝于家乡。《见山楼诗稿》是先辈戴恩溥一生诗作的精选。其中《闲步》之一:“杏雨沾衣远市嚣,一瓯新茗宿酲消。毵毵杨柳粼粼水,步过城南十二桥”。风格清新婉约,情韵灵动洒脱,生动地再现着一百五十多年前平度城南关的自然风貌,以及潇洒的晚年生活。而今不管是先贤安度晚年的东关还是诗中描写的南关,现在早已高楼鳞次栉比,旧貌换新颜成为城中城了。后辈戴云峰就倒步韵一首狗尾续貂做结尾吧:

城中难寻十二桥,花园大厦旧情消。
先贤伟绩书青史,步韵吟诗静市嚣。

赞(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谏垣名臣戴恩溥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