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史话:汉光武在邢台

在河北省南部,特别是在邢台地区东北一带,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许多历史上有关“王郎赶刘秀”的故事。提起刘秀来,不少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当年在河北进行军事和政治活动的事迹,还能指出其遗迹所在。

据史书记载,刘秀字文叔,南阳春陵人(今湖北省枣阳县东北),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祖父刘回曾做过南顿县令,家庭富裕。刘秀九岁时死了父亲,以后家道衰落,就寄养在叔父刘良家里。

《后汉书·光武本纪》说他“生性谨慎,勤于稼穑”,是个爱劳动会种庄稼的人。新朝天凤二年(公元15年)春,年仅二十岁的刘秀曾到长安进太学求知,但因生活所迫,不久便离开京城“贩谷于宛”,即在南阳一带做买卖粮食的生意。

新朝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南阳一带大饥荒,各地农民纷纷起义,二十七岁的刘秀就与大哥刘演“市兵弩,结宾客,会众举事”,在南阳正式起兵反抗王莽新朝。

刘秀起兵后辗转各地,队伍发展很快,经过昆阳大战,王莽新朝灭亡,刘秀做了更始帝的大司马,被派往“燕赵旧地安抚郡县”。于是他带着部下邓禹、冯异、姚期等少数人马,从洛阳出发,经邺城过邯郸,进入冀州地界。从此,开始了他在河北“奠定帝业”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刘秀到河北后,首先派部下察看各郡县官吏,释放冤狱,安抚孤寡老弱,受到百姓拥护。可是就在这时候,邯郸一个名叫王郎的算命先生,冒充汉成帝刘骜的儿子子舆,联络豪强,纠集数千人马,当起皇帝来。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二月,王郎向河北各郡县发出“通缉令”,命令官府捉拿刘秀。此时,刘秀初到河北,人马无几,再加人生地不熟,只好东逃西跑,躲避王郎的追捕。

据宋朝人周蝉《北辕录》记载:有一天夜里,刘秀逃到柏乡县北十五里铺地方迷了路,正在为难之际,忽听路旁有二人低声说话,就上前问路。但他连问数声,二人都不答话,刘秀大为恼火,一怒之下拔剑砍去,一人应声而倒,一人急忙逃走。这时刘秀上前仔细一看,倒在地上的原来是一个粗具人形的石头被砍为两断,其手还指着南方。

这个“斩石人指柏乡”的传说固然荒唐,但石人至今尚存,并被列为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明朝人褚宦早就专为这石人写了《灵石赋序》,清朝人白介也有“鄗城帝号曾从火,河北民心始向风,石人疑是王郎魄,斩却头颅第一功”的诗句,记载此事。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河北大部郡县为王郎所有,刘秀在这一带无法存身,就带领仅有的几个人往北逃到蓟州(今蓟县)。但没有想到,蓟州刺史刘接贪图“十万封户”的赏赐,竟然部署人马替王郎提拿刘秀。情况的突变,出乎刘秀的预料,无奈何只好扭回头来,马不停蹄“星夜南驰”,他不敢逗留,径直往南经过下博(今深县南),绕道下曲阳(今晋县),一口气跑到南宫。

这时正值春夏之交,行至南宫城西二里的地方,天不作美,忽然乌云滚滚,狂风骤作,下起瓢泼大雨。刘秀一伙人衣服全被淋湿,艰难地跋涉于风雨之中。他正在发愁无处藏身,抬头发现路旁有一所破旧传舍,便不顾脏净,几个人鱼贯而入,暂避风雨。

过了一会,风雨稍停,但刘秀这时身上衣湿,肚里无食,饥寒交加,实在难受。怎么办呢?倒是曾做过颍川郡长的冯异有办法。他到附近农家讨了一些麦仁,抱来一捆干柴禾,邓禹急忙生火煮麦仁,刘秀见了大喜,也凑到灶旁,把淋湿的衣服脱下来慢慢烤干。

这就是史书所记“冯异抱薪,邓禹蒸火,光武对灶燎衣”典故的来历。

后世为纪念刘秀“小息于此”,就在南宫旧城西南二里处,建了一个亭子叫“麦饭亭”。明朝人胡廷召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从此地路过,在麦饭亭题诗一首,其中两句:“小休燎衣进麦饭,厉兵返旆定中原”,明确记述了这一历史事实。

刘秀和他的几个部下在南宫道旁传舍休息后,赶忙动身上路,但往何处去,没有注意。正在惶惑不知所向时,走来一个身穿白衣服的老人,指着东方对刘秀说:“往信都去吧,距此八十里,那里太守不降王郎。”

刘秀听了大喜,也不向老人道谢,便率领部下迅速驰赴信都(今冀县)。信都太守任光出城迎接,和城太守邳彤也来拜见刘秀。于是合兵一处抵抗王郎。

此后,刘秀督率大军,很快打下堂阳(今新河),攻占广阿(今隆尧东部),夺取柏人(今隆尧西部),一连收复二十多个县。接着一鼓作气,打到邯郸,杀了王郎。

因为“平定海内”有功,更始帝封他为萧王。这时的刘秀已是几十万大军的统帅,他再接再励,率众将乘胜北进鄗城(今柏乡固城店西南)。

至此,刘秀在邓禹、冯异、马武、吴汉、耿纯、盖延等大将的拥戴下,于公元25年6月的一天,在鄗南千秋亭即帝位。这时他才三十一岁,就是历史上的汉光武皇帝。

唐朝诗人刘庭芝从柏乡路过,曾有《谒汉世祖庙》诗一首,叙述了刘秀从起兵到河北称帝的戎马经历:

春陵气初发,渐台首未传;
宛城剑鸣匣,昆阳镝应弦;
长驱过北赵,短兵出燕南;
太守迎门外,王郎死道边;
升坛五成陌,端拱千秋年。

本文来源于《邢州稽古》(张星道编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燕赵史话:汉光武在邢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