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与《三国演义》

江鸟读史:杨慎与《三国演义》

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人都对那首主题歌很熟悉: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现行版本的《三国演义》中,也以这首词为开篇词,以至于许多人认为这首词的作者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
其实,这首词真正的作者是明朝的大才子杨慎。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又号博南山人。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位居当时的三才子之首。
杨慎自幼聪颖,诗文瑰丽。 21岁时参加会试,主考官评卷后,将杨慎的文章列为卷首即第一名。可是命运不济,主考官晚上失眠睡不着,就拿出杨的文章再次欣赏。不料窗外一阵风吹来,吹落的烛花正飘到考卷上,烧坏了杨慎的试卷。嗨,破碎的试卷怎么呈请御览?犯忌啊。无奈,把他的试卷择出来扔到一边,杨慎就这样名落孙山了。
遭此意外,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经过三年刻苦努力,终于在24岁时,殿试第一名,考中状元,当上了翰林院修撰。
后来明武宗驾崩。因武宗没有子嗣,慈寿皇太后等人炮制的武宗遗诏中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朱厚熜登极,是为明世宗。明世宗继位,杨慎升任经筵讲官。
按照封建伦理,从程序上说,朱厚熜应先履行一下过继给孝宗皇帝做儿子的手续(哪怕老皇帝已去世),再即皇帝位,就显得“合乎礼仪”了。但他却效仿朱元璋追尊四世先祖为皇帝的例子,追尊死去的生父为皇帝。下令礼部将他的生父改“王”为“帝”。群臣反对他这样做,自早至午,相继跪在宫门,要求收回任命。大怒的朱厚熜命令特务机构锦衣卫将五品以下的在场大臣逮捕杖笞,杖死其中17人。朱厚熜用武力平息了这场长达3年的“皇考”之争。事后,朱厚熜更定大礼,称孝宗为皇伯考;追尊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恭穆献皇帝。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称为“大礼议之争”。
杨慎是大礼议事件中的骨干分子,受廷杖后,被愤怒的明世宗发配至云南永昌。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嘉靖三十八年杨慎卒于戍所,终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这期间虽有多次天下大赦,但他却没能获得赦免,可见嘉靖帝与杨氏之间的矛盾是非常复杂和尖锐的,对杨慎的定罪也是很重的。
面对一次次希望破灭,杨慎选择的是顽强生存。他以文学创作滋补自己的精神世界,乐在其中。他博览群书,创作著述极为丰富。文词、散曲、论古考证颇为广博。他的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
后人把他的著作编辑为《升庵集》。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章回小说开山之作,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悉心创作的文学巨著,即所谓的“罗本”。
到了清康熙年间,毛宗岗父子在“罗本”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情节都更加完美,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一百二十回本的《三国演义》。
毛宗岗,字序始,号孑庵,生于明崇祯五年,出身于贫寒之家,是中国清初期的文学批评家。毛宗岗父子在修订《三国演义》时,把杨慎的这首《临江仙》词编排在《三国演义》的卷首。可是没有署名,只说调寄《临江仙》,因此使读者误以为这首《临江仙》词是罗贯中之作。
这首《临江仙》是杨慎在云南所作的《二十一史弹词》中的一篇,是“说秦汉”的开场词。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原因,杨慎的文词在明代刊印时,一直没有署名。说来也是,能躲过砍头就不错了,还敢署啥子名!毛宗岗为《三国演义》改稿时,恐怕也是不愿署上那个不招皇帝待见的人的名字,怕招惹是非吧。但无论如何,毛宗岗也算做了一件大好事。他把杨慎的《临江仙》词放在了《三国演义》之首,人们看此书时自然就看到这首词。词随书传,加上电视剧中杨洪基那浑厚带磁性的男高音歌唱,这首《临江仙》奉献给人们一首十分壮美的歌曲。
不少书法爱好者甚至所谓的“书法家”觉得这首歌不错,在创作书法作品时喜欢书写这首词,用以“附庸风雅”。好像抄录了好的古诗词就显得自己的字也上了档次一样,再次说明了这首词的魅力。但是他们不清楚这首词的来历,于是在书法作品的落款上就写“右录三国演义开篇词”,或“三国演义诗词”等等,如此,就显得贻笑大方,十分浅薄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杨慎与《三国演义》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