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鄗旧事》之典籍之鄗

绵绵乡愁:《古鄗旧事》之典籍之鄗

原创 江鸟 雨鸿乡音

“鄗”这个字,是远古流传下来的,基本没有其他的用途和指向。除了远古时期在山西有条河叫“鄗水”外,仅仅指古鄗城。字典上解释这个字,也只是一句话:古地名,在今河北省柏乡县。
目前所知,最早出现“鄗”的历史文献是《左传》。“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齐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可见鄗之古老。在那时,鄗已与邢并列,地位已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了。
此后,在鄗地,接连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周显王四十五年(公元前324年),中山国侵犯赵国,引水灌城,夺取了鄗城。说明那时的鄗城周围水系丰富,否则,从哪里引来大水灌进城里,迫使赵国放弃这个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
此城是兵家必正争之地,果然,在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率领大军击败中山国,收复了鄗城。赵武灵王为什么能够再次收复失地?是众所周知的原因,缘于他的改革——胡服骑射!
公元前257年,秦国举大兵进攻赵国。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才解了邯郸之围。因为自己是窃取兵符调动军队,可谓是罪行滔天,他就不敢回国了,于是就留在了赵国,赵国“以鄗为信陵君汤沐邑”。大国风范,皇家气度,一句话,赠给你一个风景不错的城市。
当时的情形大概是这样,赵国国王对信陵君说,:“恩人啊,咱大恩不言谢,既然您不愿意回去,那么您就去鄗城吧,就当是个洗热水澡的地方吧。”
聪明人总是向历史学习。你看那些送礼的,明明送的是巨额现金,非要说,小意思啦,就算是请您喝杯茶吧。为什么这样说?高抬收礼的人呗。人家何等高贵,这点钱对人家来说,不就是喝杯茶的事嘛。
公元前251年,燕相栗腹乘赵国长平新败,率兵攻打赵国。赵国以廉颇为将,在鄗城大破燕军,并将栗腹斩首。
后来廉颇为什么看不起蔺相如,找着茬跟蔺相如支气?还不是因为自己战功卓著!用今天的话说:“我老廉在固城店打败了燕国,保卫了边疆,维护了国家安定,你蔺相如别说战功了,恐怕连固城店的战斗工事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吧。”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冀州刺史治于鄗。当时全国总共才十三个刺史,其中有一个刺史机关就设在鄗。汉武帝时期的刺史是个什么职务?刺史掌管一个州的公、检、法和地方的所有军队,他的职务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与行政长官太守的级别是一样的。级别嘛,起码相当于今天的正省部级。
此时的鄗城,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全国重点一线城市,是其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有人说,鄗城南边是刘秀登基的地方,并且登基后在鄗城大兴土木建造临时首都,这时才是古鄗城最辉煌的时候啊。
嗨,没知识了吧。
史书记载,更始三年(公元25年),刘秀大军行至鄗,部将耿纯等劝进,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乙未即皇帝位,建元建武,大赦天下,改鄗为高邑。
当时的高邑就是原来的鄗城,而不是现在的高邑县,现在的高邑县当时名叫“房子”。家乡有个在外地工作的诗人,写了一首歌颂家乡历史的诗,其中有一句“东汉始中兴,登基鄗之南,年初鄗改名,并入高邑县”。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那时候改名为“高邑”,并非是“并入高邑县”。
鄗就是鄗。刘秀登基后,鄗城尚存,但鄗城之名已无,鄗改成了高邑。这里有什么讲究吗?有!
皇帝登基,为了显示皇恩,就大赦天下;为了展示自己的新政不同过往,就改年号,变地名。鄗,一度被不久前篡夺皇帝位,建立“新”朝的王莽改为“禾成亭”。刘秀在此登基,如今我为天下之主,再造汉室,当然对王莽的非法改名活动不予承认。老“鄗”的名字经过王莽的玷污,也太土太旧了,新政权要有新的气象,怎么改呢?嗯,“鄗”字的古体,左边为“高”,右边为“邑”,咱就把“鄗”一字拆开,此地就改名叫“高邑”吧。
看过《四郎探母》的人都知道,杨四郎被北国俘虏后,害怕被杀,自己也改了名。把他自己的姓,也就是把那个“杨”字,一字拆开,他改叫“木易”了。
简单,就这么简单!
刘秀开启了后汉的中兴,刘秀也把鄗从皇家的地名册上抹去了。从那时起,鄗的地名便从现实中消失,只存于历史的典籍上。
其实,王莽也是个文化人,他即位时把鄗改成了“禾成亭”,也是挺有讲究的。《史记.封禅书》载有这样一段话,管仲曰:“古之封禅者,必有鄗上之黍,北里之禾。”可见王莽对鄗城的历史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是本想给此地起个有渊源、有考究的名字的,可惜他的政权很快被推翻了。

http://mengqianxun.net/archives/333077/

http://mengqianxun.net/archives/333076/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古鄗旧事》之典籍之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