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鄗旧事》之“笔墨风雅”

绵绵乡愁:《古鄗旧事》之“笔墨风雅”

原创 江鸟 雨鸿乡音

史载,南北朝时期,北齐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66年),徙鄗治于房子,鄗城遂废。
也就是说,“高邑”官署,从现在的固城店搬到了距此地二十里外的西方,就是当时叫“房子”,今天叫高邑县城的地方。
一座曾经名扬天下的城市,渐渐没落了。
失去的往往更珍贵。曾经的辉煌,后来的萧条,甚至最终的没落,是文人墨客大发感慨的极好素材。他们的诗词文章,为后世了解古鄗城的远古风貌提供了一扇窗口,人们在诵读那些诗词的时候,不禁感觉时光倒转,古鄗城的盛况似乎就在眼前。
清朝的内阁大学士,本籍人魏裔介曾作诗怀古,介绍古鄗城的境况:
世变扬尘沧海中,
浮云依旧塞寒空。
五城陌照萧王月,
汤沐邑余公子风。
救赵应推监者策,
摧薪独羡邓侯功。
乡园咫尺堪凭吊,
蓦见青山思不穷。
诗中提到了发生在古鄗城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居住于鄗,以及刘秀在鄗南千秋亭登基。
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257年),秦乘赵长平新败,进围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魏,魏兵驻于国境,不敢进击。信陵君听了大梁夷门监侯生的建议,盗出魏王兵符,矫杀晋鄙,带领大军击退秦兵,解了邯郸之围。战后,信陵君惧魏王罪责,不愿回国,赵王就以鄗为信陵君的“汤沐邑”。信陵君在鄗城礼贤下士,“访毛公于博徒,求薛公于卖浆家,天下士闻之,争相归附”。信陵君在鄗城住了十年,后来秦国攻打魏国,魏国情况十分危急,“毛、薛二公责公子以大义”。也就是劝他别再安于悠闲、宅在别墅里享清福了。要勇于担当,回去保家卫国,拯救黎民百姓啊。这样,信陵君才返归魏国。
鄗,是春秋、战国时的大城市,而且曾做过东汉王朝的临时帝都。
新莽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刘秀起兵南阳,参加“绿林军”,后奉更始之命征讨河北,先后斩王郎、降铜马,各地义军逐渐被他镇压下去。更始三年(公元25年)大部队来到鄗,部将耿纯等劝进,于是刘秀就命令有司设坛于鄗南,祭神告天,即皇帝位,成了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十个月后,才搬迁到洛阳定都。在此期间,刘秀驻跸于鄗,鄗成为临时的政治、军事中心。
类似魏裔介的古鄗怀古诗,在柏乡旧县志上收录不少,作者有徐乾学、冯志昭、白玠等等。这些诗词,尽管文采平俗一些,但因为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被本地编篡方志的人视若珍宝。
明朝有位内阁首辅叫沈贯的,先前曾路过古鄗城,作《王朗城赋》:
“朝发轫于赵郡,夕予至乎柏乡,计半程而蓐食,期秣马于道旁。指前村其不远,怅故城之已荒!突厥之名攸,自云肇迹于王郎”……
文中记录了古鄗城的荒凉,并说这个地方古时候曾经叫“攸”。当时俗称“王朗城”。
这倒是真的,现在固城店附近村庄的人还叫它“王莽城”或“王朗城”。
“彼野叟其何知,犹明旧而莫详。嗟余生之蹇滞,感旅况之凄凉。战春园而未利,卧夜榻以如僵。惊犬吠而懔懔,感鸡鸣而皇皇”……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曾经的辉煌已经淡漠,不能详述了。谁还记得当时栉风沐雨的残酷的战争呢?
“斥燕歌兮丝管歇,憎赵舞兮衫袖绝。文字吟兮强作欢,抚征鞍兮待明发”……
沈大文人此时很悲催,他遥想这里当年的丝竹管弦之盛,长袖歌舞之奢,烦透了。大雨中又不能前行,只能写几句文字强颜欢笑,期待着早点天明,好离开这个令人伤感的地方。
宋代鲁百能作《望汉台铭》:
“师行至鄗,天命是应,五城之陌,千秋名亭”……
鄗的名字可谓十分久远了。为什么相传为“王莽城”,又称作“王郎城”?
事实上,王莽据摄篡位,足迹不出关东。王朗乌合之众奔走于邯郸,仅于旬月,怎么有空来到这里呢?这都是世俗牵强附会,不足为信。但是,就如同在这里流传着许多王莽赶刘秀的故事一样,既然故事挺有意思,就让它传说下去吧。

http://mengqianxun.net/archives/333075/

http://mengqianxun.net/archives/333077/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古鄗旧事》之“笔墨风雅”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