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追求生活化教育

1919年秋季,钱穆转入无锡后宅镇泰伯市立第一初级小学任校长一职。说是校长,其实连他在内,仅有四位老师。
钱穆到后宅小学伊始,便向同仁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使一切规章课程全部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务必使课程规章生活化,学生生活也课程规章化。这种想法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的: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心中分出一部分来应对学校的规章课程,而另外则保留一部分展现在私下的生活中,如此,学生就成为两面人,两截人,而不能时时如一。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贯穿教育始终的一个难题,至今仍然困扰着我们。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仅仅是意识到而无可奈何,而钱穆则毅然要纠正这一问题。
钱穆认为,想要课程生活化,就得改变课程,比如体操和唱歌,它是一种生活,如果排定为课程,那么,学生就把它当课程对待了,而从本身的内在的生活中将之剔出去了,收获变小,对身心的成长作用也就降低了。所以,他主张,废去这两门课程,以后每天上下午都有体操和唱歌,但它们的性质就变了,它们成为了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一种活动。由此来看,钱穆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注重的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参与生活,以生活的形态出现。就像中国古代教育就在日常的“洒扫庭除”中一样,这应该是他进行了充分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教学方式。

新的制度颁订之后,学生下课后必须到操场游玩散步,不允许逗留在教室里。但在巡察时,钱穆却发现一个孩子独自坐在教室中没有出去。钱穆问他原因,他不答;问他姓名,他也不答。叫来班长一问,才知道这个孩子叫杨锡麟,因为触犯校规,被前任校长惩罚,除了大小便不许他离开教室。钱穆就让班长带着杨锡麟出去了。
杨锡麟这一出去,钱穆倡导的“教育生活化”的效果就出来了。很显然,这是一个聪明好动的孩子,他被关在教室里,诚然算是严格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了,但他的另一面,则始终得不到畅发,得不到显现。这对于他本人,是一种压抑,这种压抑严重了,时间长了,会导致一个人性格和人格的扭曲;而一旦有了另外的表现机会,他就会完整地将自己展示出来,顺着这种心性和行为的引导,才是教育最能使力的地方,也才是最能见效的地方。杨锡麟出去不久,就被同学带到了钱穆的办公室,原来他一到操场,就捉了一只青蛙,并且把它撕成了两半。甚至有同学提着青蛙的尸体作为罪证。钱穆没有责怪杨锡麟,而是将它当作小事而化了,要求其他同学再遇到此事加以劝告即可。对于玩性十足的孩子,你必须让他有一个可供发泄精力、满足趣味的渠道,这应该也是教育生活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倘若孩子做什么事都加以规范和压制,哪怕极小的事情,也提升到做人的高度上,结果势必是,规章制度倒是全部遵守了,可人也变得不像本人了。钱穆处理这件事情,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尊重了教育有所不为的一面,实在是高明。

钱穆发现,杨锡麟虽然好动顽皮,但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他的听觉很好——口诵一段文字,他能准确无误地默写下来。于是,他还是依照他的生活化教育,在散学以后,把杨锡麟留下来,自己弹琴,杨锡麟随唱。杨锡麟音节声调都显得温雅有致。令钱穆惊讶的是,他的琴声中途停止了,杨锡麟仍然能顺着这音调续唱下去。第二天,钱穆让他在班上表演,赢得了满堂的喝彩。这个一向被歧视的孩子找到了自尊,与前面判若两人了。此后,他在学校的游艺会上扮演一个渔翁,表现极为优异,以至于让大家都“默坐神往”。过了近六十年,钱穆在台北从朋友那儿听到杨锡麟的消息,意识到,他在后宅小学所有的学生里,只有一个杨锡麟在同镇人口中得到称道。这让他感慨不已。
其实,如果不把框束孩子的规章制度当作“律法”来看,而是意识到它仅仅作为一种标准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让孩子违反的,那么,一个孩子的不守规矩就可以当作是孩子的天性所致,这样,类似的错误,就不成其为错误。这就是纯粹的学校教育与生活化教育重要的区别所在。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来看待杨锡麟,和把他作为一个“坏孩子”来看待,如同前任校长那样,结果很显然是两样的。我们今天教育的很大问题,就出在过于尊重规则而忽视人性了。这样,孩子的淘气、顽皮甚至活泼好动,都成为了提升到一定高度的缺陷。从小就给他打上标签,从小就压抑孩子的天性,势必会影响他今后的成长。聪明的,学校一套,背后一套;不聪明的,唯有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很早就变得暮气沉沉了。而那些我们所谓的优秀学生,则都成为了自小就谨小慎微的典型。钱穆的生活化教育的价值就在这里,他要打通制度和生活的隔阂,从而使一个人真实地显现出来,然后因势利导,加以引领和教化。这种教育思想,使他很快地发现了杨锡麟的优势所在,并最终使这个孩子闪烁出夺目的光彩。

钱穆的这种教育思想,还是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的精华部分,尤其是孔子的育人方法。生活化教育,应该就是将受教育者置于一个真实的生活场境中,让他在“生活”的同时,将其性格、爱好、思想、兴趣方面的优缺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这样做,首先是教会学生正确地生活,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这样来看,所谓的知识,就成为了在生活中行走的受教育者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更不是疏离于生活。有其人,方有其学。这中间的理想元素可就大了,而倘若能够加以阐发和实现,许多的教育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应该追求生活化教育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