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心灵的自由

何兆武先生在他的《上学记》中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哲理的话:“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地拷问与扬弃,是一种‘durch leiden Freunde(通过苦恼的欢欣)’,而不是简单的信仰。”这段话对于教师这一职业也是很具启发性的。教师的生活是重复而单调的,但教师同样也在追求属于个人的幸福则是无可置疑的。属于教师的幸福不一定来自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多大的成绩——由对成绩的信仰而获得的幸福势必是短暂而浮浅的。它应该来自教师对自己的超越。当摒弃过多的杂虑和功利的纠缠后,教育生活会变得单纯而明净,这种不染尘滓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思考,扬弃陈腐的、顽固的观念和思想,敞开胸怀接受新颖的、睿智的知识和理念,就会每天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就会不断地觉悟,这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重新塑造了自己,在对更新后的自己的体察中,也应该能体验到幸福;不断地拷问和扬弃也是获得人生真谛的手段,它让一个人对生活与事业充满了新鲜感,这种新鲜感能让人远离职业的枯燥和乏味,每天有源头活水注入,也会让人感到幸福。当作为一个大写的人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工具通过人生的苦恼而获得发自内心的欢欣后,教师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很难拥有那种教徒沐浴于圣洁的宗教光芒之下的幸福,那种幸福是经过长久的历练、艰苦的忍耐、苦苦的求索得到的,在漫长的等待和寻求中,那轮光晕始终支持着教徒,因而,在他得到时,涌上心头的就是实现,就是狂喜。教徒是虔诚的,他所追寻的目标也是单纯的,故而在以后的生涯中,当时的得到也会常常出现在他心里,而支撑着他面对任何生活的苦难。但教师的职业性质却要芜杂得多,繁复得多,因而他所寻求的幸福注定不能指归于单一和纯净,那么,他的幸福自然地具备了一种悠然和淡远的特点。这种幸福不是整块整块地出现,而是相对比较零碎,它来自于教育教学生活中诸多细节的构成。唯其如此,这样的幸福是俯拾皆是并且持久长远的。教师应该避免那种教徒似的幸福,那种幸福对于这一职业来得快,来得猛,自然也去得快,去得猛。当这一幸福感失去后,教师面对贫乏而反复的教育生活,会找不到坐标,会像一根竹竿无力地倚在虚无的人生边上。对于这一点,中外的思想家都是认同的:亚里士多德说:激情来自均匀的冲动。这“均匀”就是指如同一线贯穿于精神层面上的细微感受;老子说:“聚雨不终日,飙风不满朝,”也指狂热的不可长久;“欢乐极兮哀情多”,过度的欢乐会损害对幸福真正意义的理解与拥有。

生活于平淡,虽然也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真性情,但对于他的另一面,却很难能被人窥到。如果生活一贯如此,那么,这个人也就可能一直会这样表现下去,即使是他自己,也不会认识到自己潜藏的素质与修养。但如果生活忽然发生了变化,一向遵循的路猛地出现了转折,那么,那不无人知的、暗藏的处世态度、修养底蕴就会随机地表现出来,并进而可以用来诠释这个人的所有人生观念和风度仪态。那内在的却更本质的气质,突然间激发出来,从而出人意料地构成另一番人生风景,使得人们不得不用一种与过去不同的目光来打量他,来审视他。如果沿用固定的色彩,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描绘出完整的他,真实的他。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生活都是相对平淡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大都是他们的一个层面,而另外的层面,则或者偶然露出一鳞半爪,或者永远潜伏而至于消亡。这么想,得出如何提高教师自身与学生的修养素质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结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教师的生活相对刻板呆滞,如果只就生活本身而言,很难有细雨清风或者狂风巨澜的不断注入和挑战。家庭、学校构成两点一线,大部分时候,教师就是这被两点串起来的线上移动的一个不断结网的蜘蛛。所以,有人悲观地说,就这一职业而言,一天就能映射出一年,一年就能映射出一生。生活如此,那么,教师所需要的应该就是心灵上的不断充实带来的新鲜和对本身工作的不断超越。常有人将教师比作一头辛勤耕作的牛,被本来的劳作所缚住的牛是不能从根本上体会到自然、人生之美的,只有挣脱了所有套在精神上的枷锁,他才会走向属于自己的自由王国。这常让人联想到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几幅连环浮雕,在这几幅浮雕中,一头牛先是套着绳索,挣扎而不得脱,后来自然而然地摆脱了绳索,在明月清风之下自在徜徉。这应该就是我们所梦寐以求的境界——一种超越世俗的自己后得到心灵自由的境界。

能到达心灵的自由和不能到达的区别是很大的,它不但表现在教师对待学生、对待领导、对待同事的态度上,也表现他对待家庭、朋友、人生、社会的态度上。其中最显而易见也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他对待工作的方式。工作的性质是一样的,但支撑两种人的人生哲学不同,那么不但效果不同、结果不同,而且所显示出来的层次也差别判然。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无论你拥有怎样的教育思想、怎样的教学理念、怎样的丰富经验、怎样的敬业姿态,都比不上你拥有怎样的人生哲学。说到底,是你的人生哲学来支配所有这一切的,它属于本源。曾看到过一个学者对这两种人生态度决定的工作方式的形象比喻,他根据这两种人描绘出两幅图画:一幅是哀声叹气而又满脸愁容的挤奶妇,在她身上除了劳作的艰苦和单调之外你大概还会闻到馊臭味。另一幅是用眼在歌唱,用手在跳舞的挤奶女人,透过她你看到的是蓝天、绿草,闻到花香,听见鸟语,感受到盎然生机,体会到天人和谐。这就是人生境界不同造成的。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首先需要的则是必须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教育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追寻心灵的自由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