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晓行,岚气似烟,烟似雾;
江楼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
关于本联的来历,有一个故事:清朝有个才子叫施伯雨,自幼聪颖敏捷。有一年中秋节,其父携其出游,夜宿临江一楼。翌晨黎明入山,宿雾未霁,一起游玩的父亲的朋友吟道:“山径晓行,岚气似烟,烟似雾。”请施伯雨续对。施伯雨当即对出:“江楼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
本联上联属于即景。“山径晓行”点时地点与时间,下面写所见:早上行路,晨光初照,幻化五彩,就是所说的“岚气”,“岚气”迷漫,浓淡不一,浮于山间,散聚不定,形态“似烟”、“似雾”。这里不说“岚气”“似雾”,而说“烟似雾”,虽在玩文字游戏,但也符合人一般的认知程序,同时也增添了语言的回环之妙。
施伯雨的对句充分反映出他的机敏,他没有继续拘于眼前所见,而是将视角投向另一种远离“山径晓行”的意境。将地点选在“江楼”,时间选在夜晚,动作则选择了与“行”相对的“坐”。“月光如水,水如天”为想象之景,先将水拉来比喻月光的皎洁明亮,然后用“水如天”拓宽了境界。下联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它是化用了唐赵嘏《江楼感旧》里“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的诗句,可见作者的博学;其次,上联在写动态,而下联则在写静观,多了份从容澄明的味道;其三,道眼前景易,写想象景难,承上联而来,下联不但通过想象构建了另一种场景,而且将人的眼光引向高处,将思维引向深处,这样就将上联相对狭隘的意境扩大而增添了一股空灵高旷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