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能人之能

前言:

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我满心欢喜的开车来单位值班,只为得一方安宁,来补上我欠明朝的那些“债”。

终于看完明朝,历史中曾经熟悉或者不熟悉的皇帝、大臣、将军、太监,成为一个个或英雄或卑鄙或可爱或可恨的人物,我随着他们深入一段段故事,感受着或许不同但又相同的东西。

正文:

1. 好一个朱棣

如果说明朝中第一位开创性的皇帝是开国大帝朱元璋,那朱棣就是第二位,因为他不仅改写了自此之后的皇帝继承人血脉(之后的皇帝都是朱棣的子孙,而非朱允炆),还改写了自此之后的都城——北京。

当现代人在国庆假期去游览故宫的时候,他们都应该感谢这个叫朱棣的人。

迁都北京

迁都北京是朱棣登上皇位之后积极筹划的一件大事,当时迁都的客观理由是北方边境被蒙古军队侵犯,守城将军守城不利(严格来说,之前一直是朱棣守城的,所以他脱不了干系),迁都利于皇帝亲自守住边界;主观原因是朱棣不习惯南京的南方生活,想回北方自己的老巢,总之,不管当时多少大臣反对,朱棣还是毅然决定,迁都!

不仅要迁,还要在迁之前把新都城——北京城建设好,于是,就有了现在故宫,也就是历史中紫禁城的雏形,据说只是设计和建设就花了四年多时间。

朱棣说他不想重走南宋的老路,要守好北方边界,所以迁都;也有后人说,迁都北京之后朱棣之后的历代明皇帝能力不足,受不住边界,反而让蒙古人打的更方便了,才导致最后明朝灭亡。

可是一切都不能重来,一切都是人们的假设,而历史,只认准事实。

事实就是,自此之后,北京一直成为世代首都,盘踞北方。

永乐大典

对于永乐大典的了解,我之前只知道这么一个名字。

可,它的历史功绩,远不止这四个字。

永乐大典的编纂是朱棣在位时期的又一大杰作。

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

全部由人一字一字抄写而成。(后嘉靖年间,为抄写副本,竟花费了整整六年!)

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从官方到民间,真所谓无所不包,一部兼容并蓄的,全书。

虽然只是收集和抄写,但其中的伟大是不可磨灭的。

这是一种文化的发掘和保留。

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2. 郑和是个不一般的太监

郑和原名马三保,是个太监。

之所以是太监,不是因为自宫求名,而是年幼时全家被俘,命运被统治者改写。

但其实,命运一直掌握在他自己手中。

在朱棣“靖难”中,马三保因在某场战争中表现突出,被朱棣赐姓“郑”,加之其父母之前曾取过“和”的名,因此更名为——郑和。

郑和一生挚爱航海,不仅在于航行和探索,更在于传播和分享。

郑和七次下西洋航行,最后一次已经60多岁,想想700多年前那种医疗物质并不发达的时代,一个60多岁的老人,要带领巨大的船队远行,需要多大的梦想支撑,又需要多大的勇气。

我认为郑和远航有两点是要记住的:

一,远航不是你想象的浪漫

远航不是人和船都到位,一起出发这么简单的。

首先,航船之大非你我想象,拥有12张帆的船舵杆上的一只舵叶就有三层楼高!所以,这只旗舰船可以巨大到称之为航空母舰了。

其次,船队的鱼形编队所载船只非常多,从战船到马船到坐船到粮船,40余船只的编队,每只船都有自己的位置,自己的使命。

最后,两万七千八百余人,这是郑和下西洋所载士卒的数量,这么多人,不仅要管理,更要给他们吃、穿、住、医,等等,在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的航行中,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任务。

二,远航中展现人性魅力的征服

在远航的诱惑中郑和经历了很多,面对比自己弱小的民族,面对巨大的财富,他本也可以像那些西方所谓“探险家”一样,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去掠夺,去杀人,但郑和选择了伟大。

伟大是一种真正的强大,是我不仅实力雄厚,更胸怀宽广。

所以,面对一个个小民族,郑和不抢不掠,不占地不侵犯,反而用自己丰盈的物资和技术尽可能的去交换,甚至帮助他们,在出现矛盾和冲突之后想办法化解,而不是一打了之。

可以说,所到之处,一片和平与友善。

想来,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基一直在传承。

强而不欺,威而不霸。

这才是真正的征服。

郑和,你征服了世界,更征服了数百年之后的我们。

“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3.环环相扣

郑和下西洋功勋卓著,但长时间,大量巨大船只,2万多士兵,这一切开销都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援。

为此提供支援的,正是——朱棣。

当然,朱棣感谢马三保的智勇杀敌助其“靖难”,也欣赏郑和的远航实力,更曾寄希望于在郑和的远洋中,或许可以找到朱允炆的下落,那个曾经被他打败的“正牌皇帝”。

可见,世间万物,真是环环相扣。

没有朱棣,可以说就不会有郑和的七下西洋。

没有马三保,或许朱棣的“靖难”也会遭遇不测。

在第六次远洋途中,永乐大帝朱棣去世。

在第七次远洋途中,郑和去世。

结语:

我们能成为朱棣和郑和那样伟大的人吗?

不能,这很显然。

那为什么要读历史?

为了了解过去,为了明白现在,为了历史本身。

至少,下次看到故宫,我的眼神会更深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