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读书笔记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作者:艾兮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书名:《了凡四训 》
作者:明代 袁黄(袁了凡)
作者简介

袁黄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他在禅学、民生、农业、教育、军事、历法、养生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作为“平民思想家”,袁黄在当时家喻户晓,名噪一时。
创作背景:《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确性。不过,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极的无益的;而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了凡先生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
该书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是书成于公元1602年,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内容简介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黄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该书自明末以来流行甚广,影响较大,此白话绘图本的出版当有助于阅读了解,于个人品德修养与世道人心改善或许不无小补 。
阅读笔记

1. 该书主要阐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学说。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
2. 人生活在世间,在不能抉择事物之原的情况下,顺自然之节而求其条理、通其度数,以服务于人的实践活动,是正当的,但依然不得不在“自然”与“惑乱”面前处于被动的地位。
3. 儒家思想是指每个人都有他应该做的,每个人所能够做的,就是一心一意尽力去做我们知道应该做的事,而不要计较成败,这就是儒家“知命”的思想。知命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客观存在的必然性,不为外在成败而萦怀牵累,做到这一点,也就能“永不言败”,也就是儒家所谓的君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4. 孔子说“富贵在天”,但重点还是强调“成事在人”,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了凡却从此了无妄念,与世无所争,与人无所求。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就对未来充满希冀,无数希望和可能都向我们的生命敞开,正是由于有未知才能使人有前行的动力,了凡先生在这短短的一刹那间,将生命的全程了知,不知是幸运抑或是不幸?

5. 其实人具备了怎样的气禀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你是梧桐树,自然引来金凤凰,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6. 学道必以悟心为主。说的是不必拘于禅定,而应终于心悟。一切放下,放下执著、放下量、放下分别、放下言语、回归本心自性。
7. 《华严经》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放下即是。放即是舍。
8. 就如同学生追问老师什么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其实是拘泥于答案本身。《金刚经》正是教人要扫相破执,《六祖坛经》中南宗禅的思想也是要明心见性。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禅宗哲学是引导人去全面整体的把握事物的本质,而非停留于表面。所以佛家让人要无分别心,不起心动念分别,直视事物本来面目。
9、如果追溯到烦恼妄念产生的源头,我们定会会心而笑,因为原本是空无一物,庸人自扰之。
10、人不能没有妄想心,人无法避免自己起心动念,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去分别诸法之相。由于心的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产生谬误的分别。

11、《孟子·尽心上》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众也。”整日里如此作为却不知其所以,习惯了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一生都从这条大路上走过去,却不了解人生之道,这样的人是一般的人。
12、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13、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a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纵横世间,只是为了贪图一时的畅快,在追求中迷失,使自己的清净本心因为过分的激动而狂乱。这样就不能向内探求,从而认识自我,而是被外力牵扯,心为形役。这样的寻求是迷失方向的,一旦求之不得,会认为“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陷入悲观绝望,只会内外双失,了无益处。
15、“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土地中越脏的地方越能生长万物,清澈的水中却常常没有鱼。

16、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净了,就没有鱼能够生存;人过于苛察,对别人求全责备,就不会有朋友和追随者。
17、《论语·乡党》中有“唯酒无量,不及乱”。对于饮酒没有固定的限制,但是以个人的酒量为准,以不醉为好,尽兴为佳。
18、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上天不过是按照每人原本的福报来进行,哪里曾经加入过一丝一毫的主意。从前的种种行为,就好像昨日已死;今后的种种行为,就好像今天的新生:这就是超越命数的义理再生的新身体。(昨日种种,如水东流,不再想它;今后种种,改过自新,超越命数,再生义理之身。)
19、《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20、所以说应当多做善事,发挥本性。并且不求人知,为自己造福,“善欲人见,不是真善”,若为名利而行善,则又落于执着,这也是人的修养的提现。《易经》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种业力连接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预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对于因果,佛家的解释是:“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是谓因果之理。”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21、《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22、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身。
23、命运能否被改变,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应当是勤勉修身而又能安心等待。尽其所能而静观其变。
24、《古尊宿语录》中记载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
25、《太上感应篇》中也说:“福祸无门,唯人自召。”福祸都是自己行业的果报。这些圣贤之语都是真实不虚的。佛教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会随着我们,故而应当努力修善因,切勿造恶业。恶业
会引我们堕入三恶道,善业会引我们生三善道。
26、《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27、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28、改过之法:第一、要有羞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要有勇敢之心。
29、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无时罪也亡。
30、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也?本无可怒者。
人们有不足之处,从情理上说也值得怜悯;如果违背情理而互相争气,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可以生气的。
31、“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都不能改变事物本来的状况,所以,心没必要为之所动生起喜怒哀乐之情。
3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对人的细致考察
33、《孟子·离娄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也就是说,加入有人对我蛮横无理,君子一定会反躬自省,是否自己没有以礼待人。
34、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

35、《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36、“泰山不让寸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是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所以力量的积累至为重要。《道德经》中也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7、《论语·子路》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别人做出榜样。要求别人遵守的,自己首先遵守;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处处起模范作用,是有修养的提现。
38、唐太宗李世民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谦虚使人进步,此言不虚。
演讲视频摘录

1. 现在的人很好说,滔滔不绝的说,为什么?
心不平则鸣,你的内心有很多纠结,有很多的不满,或者有很多的事情你想不通,所以你就会鸣。你就会不断地说,但是大家都不喜欢滔滔不绝的人,我们形容说这个人不停的说,就像一个漏水的船一样,那么我们这条漏水的船上面的人是不是想快点离开这个船,逃离。所以,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2. 我是好人,大家都是不对的,所以你就自生烦恼;加入你觉得自己是恶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事都是我的错,因为我有烦恼、习气,所以导致别人产生了烦恼。假如你觉得你是恶人,我们还有对立面吗?
3. 君子忧道不忧贫。不要和钱对立。有,就拿着;没有,我们不去追求,够用就好。知足者富,知足者贵,欲是深渊,永远都填不满。为什么你总觉得不够?你做了欲望的奴隶,你被物质所缠缚住了,你被自己的物欲的烦恼缠缚住了,你解脱不出来,所以你成了物欲的奴隶。

4. 布施就是对治我们的贪心,贪心是病,药就是布施。
5. 放下身外之物的5点:财、色、名、食、睡
放下身内之物的5点:贪、嗔、痴、慢、疑
6.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你有什么可值得傲慢的,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的技术水平很高吗?你的能力很强吗?是这个公司没有你转不了了吗?想想都没有,没有值得傲慢的地方。当你觉得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时候,慢慢你就会谦虚了,谦虚了你见人就会低头了,就会微笑了,你的善缘就会感召来了。
你喜欢什么样的人,你是不是先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爱人者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7. 为学日进,为道日损。每天放下一点点,放不下怎么办?看淡。
8. 相由心生,心随境转。
9.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10. 古人有智慧: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11.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人的一生忙忙碌碌,最后能带走什么呢?什么都带不走,所以佛门有句话: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12. 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
1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假的,名字也是假的,没有办法给你起个名字,你就不要当真了。所以,凡是有物质的地方,都有精神的存在。
14. 万事万物他都是先有精神后有物质的,普朗克科学家也已经证明了,所有物质都是我们的念头产生的。
15. 修德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16. 《大学》里面讲到“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就是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他一定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让你这个财物丢失缺失甚至更多。

17. 何为自性?就是我们的这颗心是清净的,它是没有动摇的,是安定的。你每天最起码晚上要给自己一段时间,你去安静下来,反省一下自己。你在安静的时候,你会想通很多的事情,你会解决很多的问题,这就告诉我们自性是本定的,他是不动摇的,当你把这颗心沉静下来的时候,你就基本接近自性了。那么自性里面的智慧,他自然而然就呈现出来。就像这个水,如果有大风大浪,我们能不能够从水里看到岸边的风景,看不看得到天空的月亮,看不到。当水安静的时候,可不可以看得到?
18. 人一生都在精进的做一件事,走向死亡。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散,这就是道啊!谁都避免不了。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19. 人是物质的巨人,道德的侏儒。物质决定不了你的幸福指数,唯有道德才可以。财富可能解决不了你很多的困境,但是内心强大可以帮你走出困境。
20. 所以我们每天不管多忙,我们不要太吝啬,我们都要给自己留一点点时间,这个时间属于我们自己,我们要让自己静下来,安静下来,放松下来,好好的想一想,不要让自己污染的太严重了,不要走得太快,要学会回过头看一看自己走过的脚步,不要总往前走,还要给自己留下一个转身的机会。

21. 广学原为深入。你为什么涉猎很多呢?就是让你找到一个适合你自己的方法,然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22. 世界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个是行善,一个是行孝。孝分四个方面: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23. 40岁之前的福报,是我们前世得来的,我们很难改变;但是40岁之后,你的相貌和你的福报还有你的生活工作状况,你自己都要负责任,这是现世现报。
24. 第一要反省,人贵自知,自知之明。《道德经》里讲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5. 放过别人,其实真正的是放过自己,不要把别人的错放在自己的心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26. 我们要少言养气,少思养神,少欲养精,精、气、神非常重要。
27.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28.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29. 总被生活的琐事烦恼怎么办?
生活其实就三件事:①自己的事(自己能安排的事情)②别人的事(别人主导的事)③老天爷的事(我们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人的烦恼往往来自于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所以,管好自己的事,少管别人的事,不操老天爷的事。)

传统文化

1.成功者有两放:放下身段,放开胸怀。失败者也有两放:放弃梦想,放弃成长。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一个人看任何人的表现都能理解、接纳的时候,就是道德提升的时候;如果你看到别人做错了事,你就指责批评,心里不平,倒是觉得你的素质应该提升
中国文化是向内学。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放松。人紧则无智
专注。觉知
智者从师之长,愚者求师之过
凡事要尽人事听天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因上精进,果上随缘
一更天:7:00-9:00;二更天:9:00-11:00;三更天:11:00-1:00
只管自家瓦上霜,莫管人家门前雪。先管好自己,改变自己
生命有多长?一呼一吸之间
过去的成功,很有可能你下一次失败的原因,为什么?你傲慢、你自满、你自大,你却不自知。

艾兮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了凡四训》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