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卑,人生因此而不同——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自卑与超越》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代表作。阿德勒抛弃了弗格伊德的性本能和潜意识,把目光转向社会文化环境和外在因素。由此我们不再看到弗洛伊德那种对社会的悲观失望,乃至丧失信心,而是让人们感到耳目一新,看到未来生活的美好,从而对未来和自己充满信心。

在本书中,阿德勒从“自卑感”这一核心概念出发,在家庭关系、学校教育、职业选择等多个领域中选取案例,介绍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和个人价值的理解,并给出了诸多实用的建议。读完书后,我对自己一直以来时不时存在的自卑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自卑,其实并不可怕。

一、自卑感,人生而有之

有些人看起来比较害羞,或者做事情畏首畏尾,或者像阿德勒自己那样,小时候体弱多病成绩差,说这些人自卑,我们都能理解。那有些看起来很强势,甚至有点自负的人,他们难道也自卑吗?没错,在阿德勒看来,这些人也有自卑感,甚至可能更自卑。在阿德勒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人都有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只是每个人自卑感的表现各不相同。

他在书里举了个例子。说有三个孩子第一次去动物园,看到了狮子,他们三个心里都很害怕。第一个孩子就躲到妈妈背后,说“妈妈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都吓白了,但是嘴上说“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孩子瞪着眼睛,好像很英雄的样子,还问妈妈,“妈妈,我不能向它吐口水呀?”阿德勒说,其实这三个孩子都怕,都心虚,但表现方式不一样。自卑也是一样,有些人看起来很自负,实际上是因为内心很自卑。但他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没办法,所以只能自欺欺人,强行让自己相信“我比别人厉害”,要不然就活不下去了。

二、优越感,人毕生所求

那么,自卑是否就是一件坏事呢?不完全是。阿德勒说,“自卑感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动力之源和个人趋向优越的原动力”。阿德勒在书中一再强调,自卑感不一定是坏事,虽然它会带来压力,但它可以促使一个人去改变自己目前的处境,就像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更好地学习,然后去迎接更好的生活,这也是促使科学进步的根本原因。只有科学进步了,我们的生存现状才可以被改变,我们才能去了解宇宙,才能更好地开拓我们生存的环境,所以阿德勒说,“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

我同事苑苑有一次跟我聊天,说起一个对她人生造成很大影响的人——她的初中老师。她说,在她小升初那一年,她要到镇上考试,晕车的她数学考试发挥失常,只考了30分。她的表哥是数学老师,并且跟她的班主任关系很好。班主任老师知道她的数学成绩非常差,但碍于她表哥的面子还是给了她一个副班长的职位,但是老师叫班干部去开会,却特意不叫上她。安排座位时也是把个子矮小的她放在最后一排,并告诉她班上的座位是按成绩来排的。老师的种种行为让苑苑感觉到老师看不起她,此时的她内心感到特别的自卑。于是,她开始了人生最最努力学习的三年,一切的努力只为了证明给老师看。后来,她的成绩上升到年级第二,老师当着全班的面宣布了她是副班长,并且把她的座位调到了中间。

我也有跟苑苑相似的经历。记得那时候是高二下学期,马上面临高三的选科分班了。x科目的选报我很困惑,便跑去问了当时的语文老师。因为我觉得他可以帮我分析一下,再给我一个好建议。谁知道,他当时就轻描淡写地对我说了一句话:你选哪一科都考不上本科。当时的我听了他这句话,内心非常的难过,甚至现在想起来他说这句话的表情时我内心都觉得有种沉闷感。自从那以后,我每天都早起晚睡拼命学习,只为了证明给他看,我能行。后来,我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是个本科,还远远超过了录取线。

现在回想起当年的那个老师,我们都觉得要感谢他们的当头一棒,激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才有了后来努力奋斗追求优越感的我们。说到这里,您是否也理解了阿德勒在书中所说的,自卑感是个人趋向优越的原动力?

三、心中爱,超越的动力

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呢?阿德勒跟弗洛伊德一样,非常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但他还认为,人的经历不能决定人的行为,因为人可以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创造性解读。在个体心理学看来,通过创造性地解读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就可以改变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摆脱过去的经历对行为的影响,就有了改变自己的可能性,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从我和苑苑的经历来看,当年的我们都因为老师的行为或言语感到深深的自卑,但我们并没有被自卑打倒,而是为自己制定了“一定要证明给老师看我们能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改变了自己,自卑成为驱动我们追求优越感的原动力。看完这本书,仿佛解开了我多年的心结,我不再对记忆中的那个自卑的自己感到羞愧,也不再对当年的那个老师给我的打击耿耿于怀。

现在有些孩子根本经受不起一句话的打击,时不时有一些孩子因为父母或老师的一些行为导致自杀行为,阿德勒在书中也说过,自杀行为就是过度自卑的过激行为,其实自杀者正是借助这种形式来控诉他的不满,寻求他的优越感。我跟苑苑虽然因为老师的言语和行为感到特别难过,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种过激性行为,因为我们的心理都很健康。我们聊起自己从小生活的家庭,聊起我们的家人,发现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说起我们的父母,我们内心都是被温暖的爱意填满的。或许,正因为我们内心有爱,才能无惧一切,为了目标奋战自己的人生。

今天我们都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想起当年老师对我们的行为,内心还是很有阴影的。所以,我们经常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尊重孩子?是否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卑感,对孩子,不管作为父母还是教师,我们都要谨言慎行。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们更加要呵护好孩子幼小的心灵,亲近孩子,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完善健全的人格。只有拥有完善人格的孩子,才能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打破自卑枷锁,正确对待人生并超越自我。

作者简介:林琳,女,东莞市长安镇中心小学数学老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超越自卑,人生因此而不同——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