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思维模式,不一样的人生故事——读《终身成长》有感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我的教育格言是: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终身成长。“终身成长”这个词源自我读的一本书《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作者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是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研究者。比尔•盖茨这样评价这本书:“我爱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它不仅提供了理论,还阐明了方法。对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一番深入了解,你就能使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彻底改变。”

在《终身成长》一书中,卡罗尔.德韦克介绍了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种思维模式,并且深刻揭示了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对我们情感、生活以及职业的影响,指出只有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才能更好的达成人生和职业的目标,促成我们的自我成长。这本书主要有五方面内容。一、人的两种思维模式;二、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三、能力和成就的真相;四、思维模式在不同领域的体现;五、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

卡罗尔.德韦克认为,仅有专业技能或动力或许能让我们取得暂时的成功,但无法帮助我们尽可能维持成功。而巅峰状态的持续需要一种健康、积极、不断进取的思维模式,一种不推崇智商或成功本身,而将关注点投放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不畏挫折的态度上的长期的思考方法。无论是婚姻关系还是亲子教养中,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都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我们面对失败时的复原力,面对挑战时的承受力,面对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事业时付出努力的多寡。(P310)

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P6)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P7)

实际上绝大部分人都具有成长型和固定型两种思维模式,就好像孔夫子说“君子”与“小人”那样。“君子”与“小人”不是这个社会上的两种人,而是我们每个人体内的两种不同状态。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两种思维模式始终交织在一起,真是不一样的烟火,不一样的面孔。

坚持OR放弃?不一样的思考不一样的结局

2000年大学毕业我就职东莞某镇中心小学,这个镇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较差,作为外地人,生活圈子很小,没有亲人、朋友,我时常感觉到孤独和封闭,心情非常压抑和苦闷。2003年,有一个可以转到长安镇工作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调动遇到一些困难。整整两个月,调动过程艰难而备受煎熬。那段时间,我精神压力非常大,经常失眠,经常情绪崩溃,但我没有放弃这唯一的机会。天无绝人之路,我的努力和坚持还是感动了相关领导。

这次调动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我能调动成功,就像作者例举世界冠军思维模式的例子,著名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说:“坚韧的意志和决心很重要,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无法接受从不去尝试。”(P101)我当时是具备了一定的成长型思维,相信凡事皆有可能,通过努力可以争取成功。

其实从小到大我都是学渣,没有过人之处,但骨子里就是有种不服输的劲。成长型思维模式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不畏挫折的态度。在成长型思维激励下,从教二十年来我像勇士一样奋勇向前:主持了四个省市立项课题,荣获了省市八大科研成果奖;编写了四本音乐校本教材,四本音乐故事绘本;执教课例、优课、微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指导学生比赛等,荣获省市一、二等奖一百多个,成为了一名跨界的研究型音乐教师。除了工作,在生活中,只要我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烹饪、插花、摄影、烘焙等,我愿意去学习探索,深入思考,积极尝试。在不断学习中,获得了成功体验,体现了自我价值,实现了人生目标。

天使OR魔鬼?不一样的情绪不一样的面孔

前面讲到,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是我们每个人体内的两种不同的状态,有点儿像“天使”和“恶魔”。虽然大部分时间我都以“天使”面孔——成长型思维状态,展现在大众面前。但是,固定型思维状态也一直在与我共存,我把自己最糟糕的“恶魔”一面留给了我的孩子和爱人。

我的儿子乐乐今年15岁了,有一次因为学习问题,我和孩子起了很大冲突。孩子非常生气、歇斯底里对我大喊“妈妈,你是不合格的妈妈!”然后他甩门而去,留下呆若木鸡的我。那一刻,我非常愤怒、难受和委屈,不断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失败的母亲!在亲子关系中我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当中,把发生的事当作一个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把一种行为转变成了一种身份,而不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不在乎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只要求孩子达成我所期望的样子。

我的先生,个性温和,脾气很好。在婚姻关系中里,我习惯了他宠我,迁就我,忍让我,觉得一切理所当然,觉得自己舒服就好,不太在乎他的感受和立场,也接受不了他的批评和指责。终于有一天,他与我冷战,不理我了。那一刻我觉得被嫌弃,对婚姻关系感到失望,婚姻不是完美、永恒的和谐相处吗?一切都注定如此,为什么需要我改变自己的性格和脾气去迎合他的感受呢?实际上,我是陷入了亲密关系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当中。

在不同领域里面,大家一定感受到了我两种思维模式的巨大区别。在工作中我具有成长型思维:喜欢挑战,喜欢变化,总是寻找机会突破自己,挑战自己,认为失败是经验,学习是终身的事业。在亲子家庭关系中,我具有固定型思维:选择待在“舒适区”,规避挑战习惯,痛恨关系变化,认为性格是不可能改变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停滞OR前行?不一样的努力不一样的风景

《终身成长》这本书在思维模式的不同领域,例如体育、商业、人际关系、教育等方面例举了大量固定型思维的案例,并相对应阐明了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具体方法,非常有指导意义。

其中作者提出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四个步骤。(P299)

第一步:接受。要意识到:我出现了固定型思维,我知道我有这个问题,我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第二步:觉醒。先冷静下来觉察自己的情绪,明确出现的原因。

第三步: 命名。给我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起个名字,时刻提醒那不是自己想成为的人。

第四步:行动。我是一切的根源,我要通过解决自己的问题,完善自我,改变现状,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和托举,给爱的人最好陪伴。

行动一:学习。我参加了心理学、亲密关系、家庭教育等课程,请教专业人士,研读育儿和婚姻书籍。

行动二:改变。我逐渐去改变暴躁、自我,情绪不稳定、缺乏耐心的性格;改变与孩子爱人相处的方式,说话的语气,思维的模式,变得柔软而坚定,包容而接纳。

行动三:陪伴。我学会了用心地去爱孩子和爱人,用心去陪伴他们。告诉孩子,他只要长成他想要长成的样子,而不是我期待的样子。告诉爱人,他是最值得我珍惜和付出的人。

《终身成长》这本书从思维模式的角度,让我找到自己恐惧、彷徨和焦虑的原因。同时,它帮助我突破了这些阻碍,让我面对失败时有复原力,面对挑战时有承受力,变得更坚强、乐观、积极。静待花开,向上生长,哪怕我是蜗牛,我也要努力慢慢往上爬,竭尽全力去学习,去改变,去成长。在成长思维帮助下,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我得到了成长,在未知的路上我遇见了更好、更勇敢的自己!

改变是不容易的,但不改变就没有成长。但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也许艰难,却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

作者简介:吴晓燕,女,东莞市长安镇金沙小学音乐教师,音乐科组长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不一样的思维模式,不一样的人生故事——读《终身成长》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