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人格跟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在家庭教育中,最让家长困扰的是,即使很用心,但孩子的成长仍然不够理想。这是为什么呢?最大的原因,是我们对儿童教育的无知。我们要真正认识自己尚且很难,更不用说了解儿童的心理并加以指导,这,更是难上加难。所谓知行合一,先得“知”,然后才有“行”。所以,《儿童的人格教育》值得一看再看。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和荣格被誉为“心理学三巨头”,《儿童的人格教育》和《自卑与超越》都是值得我们仔细阅读的专业书籍。作者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教育问题,深度地解读了儿童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动因。
下面,我主要从自己感受最深的优越感、自卑感和家长教育失误这三方面来说说。

一、优越感

海明威在《真实的高贵》中说道,“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上老是有孩子在“捣乱”和“刷存在感”?其实他们只是想吸引老师的注意,或是想引起其它孩子对自己的仰慕,但是却没有找到好的方式而已。
阿德勒认为,人生而自卑,为了求得心理补偿,儿童就会转而谋求某种优越感。所以,我们应对孩子追求优越感的行为给予正确引导。我们要告诉孩子:“你不需要‘变得特别’才能与众不同,你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
有的孩子渴望追求卓越,但他们却往往将需求转向得到别人的认同,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甚至委屈自己去取悦他人。这样的孩子就会过早地进入长期而单一的竞争,而忽视了对多元乐趣的感知或内在自我的追求,其实他已经丧失了独立人格。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会简单的将孩子的学业和成绩,以及在学校的表现作为评判儿童的基础。可是,并不是所有孩子的成绩都很好,所以就会导致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没有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孩子的行为也有可能会偏离有益的社会活动。
每个孩子都追求优越感,所以,父母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对孩子的追求给予恰当的正面引导。那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要努力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为他设定独特的发展目标和评判标准,激发他对优越感的正向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情感。

二、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
当一个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摆脱自卑感时,那么自卑感最终就会演变成自卑情结。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自卑心理,帮助孩子摆脱自卑的阴影。
首先,必须增加他们的勇气,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其次,还要以一种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和他们建立起友好关系。再次,利用这种友好关系来鼓励孩子,使他们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力量充满信心,相信只要自己充满勇气地努力,就能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就。
阿德勒认为,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永远不要去相信,我们羞辱或奚落一个孩子就可以影响他真的改善自身的行为。
我儿子小学一年级开始喜欢下围棋,结果走上了考级和比赛的歧途,可怜的我,三年的“五一”和“十一”假期都在陪他比赛和考级中渡过。他很努力,终于考到了三段,正当我为他感到高兴的时候,他却跟我说不学围棋了,觉得自己没有天赋。仔细了解后才知道,是因为奶奶跟他说,邻居家哥哥是个围棋高手,在小学五年级已经是业余五段,拿过无数冠军,你还是不要浪费时间了,抓紧时间背单词去吧!奶奶的一番话让他深受打击。于是,我决定先跟我们家奶奶沟通,让她理解并支持我的想法,然后再跟孩子聊。一直以来,我和儿子的关系是亦父亦友,所以我用书里的办法,鼓励他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力量要充满信心,相信只要自己充满勇气地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的!效果不错,今年他也考过了业余五段,这样以后去培训机构做个老师也是可以的,饭碗是有了。后来儿子学游泳、学吉他时,我都会先想办法确保孩子不会失去勇气,或者在孩子失去勇气时,跟他一起面对,想办法帮他重新获得勇气和信心。

三、学校教育中家长的教育失误

阿德勒认为:不要过度斥责和殴打孩子。惩罚一次就足够了。
我想问一下各位,请问你打骂过自己的孩子吗?
我骂过,没敢打。因为生气只是内伤,打了之后就是外伤加上内伤!
孩子惹你生气了怎么办?离开现场,找个角落默默跟自己说三遍,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然后,平静的回来面对孩子,跟他一起解决问题!
作者讲了一个“双重惩罚”的事例,有的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或者成绩没考好,在学校已经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回到家中,父母再严厉责罚,孩子在“双重惩罚”之下,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可能会撒谎、仿造父母签名、甚至逃学等等。其实,这何止是“双重惩罚”,是三重惩罚!除了老师的惩罚,父母的惩罚。事实上,还多了一重,就是来自自己内心的惩罚——既没有考好,还要撒谎。
一味斥责只会让孩子失去勇气、受到伤害,这或许能收到一时的效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惩罚,一次就足够了。
我们要告诉孩子:考砸了不是世界末日,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争取下次做得更好!让孩子少一些恐惧,多一份信心,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而不是放在逃避和撒谎上。

如果我们每位老师、每位家长都能考虑到孩子受到“双重惩罚”时的心理压力,能够有思路、有方法地去引导孩子,是否近几年频频发生的“学生跳楼事件”和类似极端事件就会少一些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吧!

读完这本书,我在思考,面对孩子,我们能做什么?
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做更专业的老师,用理论支撑自己做想做的事!做更专业的父母,给自己的孩子更贴心的呵护。
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理论是需要的,但要活用,更要有当下思量。就像中医的望闻问切。望,需要有一双慧眼,善于观察;闻,需要有一对聪耳,善于倾听;问,需要有一张巧嘴,善于沟通;切,需要有一颗晶莹剔透之心,善于思考……
这样,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作者简介:陈雪晨,男,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语文老师,副校长。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