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本事 -是否和戎

是否和戎
唐宪宗统治的时候,因为北方敌人屡次侵略边境,就和大臣们聚在一起商量办法。大臣们上奏说,古代有和亲的政策,好处很多而不用耗费钱财。宪宗说:“我近来听到有一个人能作诗,但他的姓氏不太常见,是谁啊?”宰相回答说:“莫非是包子虚,冷朝阳?”结果都不是。宪宗就随口吟了一首诗:“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世路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侍臣一听,就说:“这是戎昱的诗。京兆尹李銮想着把女儿嫁给他,要求他将姓氏改了,他坚决不愿意啊。”宪宗高兴地说:“我还记得他写的一首《咏史》诗,这个人如果在,就让他担任朗州刺史吧,那里的武陵桃源,足够他作诗吟咏了。”能被皇帝如此看重,真是读书人的荣耀啊。戎昱的《咏史》如此写道:“汉家青史内,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欲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宪宗看过此诗后笑着说:“魏绛虽然立了功劳,但显得多么怯懦啊。”于是大臣们再也不坚持和戎的意见了。
                          (《云溪友议》)
  唐顺宗之后,宪宗继位,他执政期间,加强中央权威,力图富国强兵,并成功地抑制了地方的藩镇割据势力。对于北方战事,他显然是不赞成大臣们主张的和亲政策的。而戎昱的《咏史》,正切中了他的心思。在这首诗中,戎昱认为和亲根本不起作用,国家主要依靠的还是明君,怎么能将一国安危寄托于一个女子的身上呢?宪宗拿过此诗,否定了大臣们的建议。他提到的魏绛,是春秋时候晋国人,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魏绛提出并实施了和戎之策。这在当时有着积极意义,但宪宗从唐朝现实出发,认为和戎是怯懦的表现,含蓄地表明他是不愿意和亲的。戎昱大概不会想到,他的一首诗,居然对国家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就是“莫谓书生空议论”的佐证了。他的被宪宗吟诵的诗,联系侍臣的回答看,是拒绝改姓的,他将京兆尹比作是“山上青松”,将自己比作是“陌上尘”,说明地位悬殊,无法相亲,哪怕给他千金,他也不愿意改姓。蔑视富贵,保持尊严,颇有凛凛丈夫之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诗词本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