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殇》读后感 -面对病毒,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人性、情绪和本能

周末读完《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记得是2020年第一波新冠疫情的时候,读完了《血疫》,曾经与我们遥不可及的传染病突然就变得那么近,那一次读书的体验记忆深刻,埃博拉爆发的恐怖景象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0
1
文明与病毒之间的距离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这句《血疫》中的总结,在之后的日子里,越来越深刻的变成现实,尤其是2022年又一次全国性爆发的奥密克戎病毒,几乎全部来自于高发地的SH,发达的社会,便利的交通,可以把病毒带到任何地方。

我记得《血疫》里面患病的女人喷射状的呕吐,高烧,发病之后的医院犹如地狱一般,而这次的《血殇》更是加深了对埃博拉患者的了解,这本书更多的去讲述医生、科学工作者们对埃博拉病毒的探究,他们想从日常的工作中发现这个病毒到底是怎么回事,又如何可以阻止。

跟随着书中的文字,我也想知道答案。只是寻找这个答案的代价太大了!且至今并没有真的找到答案。

0
2
有情怀的胡马尔·汗

这本书里,先后出场的有一群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家们,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39岁的胡马尔·汗,他是凯内马医院的拉沙病毒研究项目组的带头人。

凯内马医院也是这本书里发生埃博拉的主要收治病人场所,聚集了大量病人和不断更替的无国界医生。

胡马尔·汗为了补贴他的这个带头人角色,能够医治更多的病人,他还在城里自己开着诊所,用从诊所挣的钱来给到凯内马医院看病的穷人们支付费用,这是一个有着情怀和理想的男人,他也是贯穿整本书的最重要的角色,从头至尾,带给读者巨大的心理冲击。

0
3
埃博拉病毒肆虐

从《血疫》到《血殇》,几十年的变迁,人类对于埃博拉病毒似乎始终束手无策,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应对。

原来以为每一次发生在非洲某个区域的埃博拉病毒危害面很小,但这种经验在近几次埃博拉的爆发中已经被打破,人类无法阻挡可怕的病毒肆虐,眼看着它夺走一个个人类的命运,大量的医务工作者也因为在医护中一个不留心的操作就被感染。

0
4
医学伦理的诡辩

而胡马尔·汗就是因此而感染,并因为无国界医生没完没了的医疗道德的讨论,而与唯一一套有可能拯救他生命的药物失之交臂,最后失去生命。

那是全书中最令人痛心的一段故事,看那段犹如绕口令一般的关于医学伦理与道德的诡辩时,我似乎有某种熟悉的感觉,面对这样的感觉,任何一个个体都只能无奈,内心更是充满出离的愤怒,这样的事情居然不只是我们熟悉,它可能发生在地球上任何地方。

好在,这套药物最终用到了两个濒死的人身上,算是慰籍了读者,也让我们相信,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勇于承担责任换取生命的医者仁心,如此,至少我们还有希望。
0
5
解密病毒传递的密码

书的最后,科学家们通过凯内马发生的一系列病例的基因测序,揭示了发生在那里的埃博拉病毒集群的遗传密码:埃博拉病毒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靠的是最深沉最个人的情感联系,正是爱、关怀和责任将人们连接起来,成就了病毒传播的路径。

为了战胜这个非人类的敌手,人们必须去除自身的人性,必须克制最深沉的情绪和本能,撕开爱与情感的羁绊,隔离自身或隔离他们挚爱的亲人,为了拯救自己,人类必须变成怪物。

今天,面对新冠病毒,我们不是同样如此吗?

0
6
最有效的“远古法则”

这正是在《血殇》里提到阻断传染病传播的“远古法则”,实际上就是必要的隔离措施。打赢埃博拉战争的不是现代医药,而是隔离。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人性、情绪和本能,才能拯救自己。

面对瘟疫和病毒,几千年来似乎我们并没有找到比这个“远古规则”更有效的方法,就算是今天面对新冠病毒,我们依然认为全体静止的隔离是最佳的方案。

人类,在浩瀚的宇宙中实在过于微不足道,而每一次的瘟疫肆虐都是人类的活动无意中打扰到大自然的隐秘链条,导致古老而神秘的病毒再度把人类当作“幸运儿”宿主。

所以,无论人类如何发展,都需要有足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去看书吧,《血殇》完整地展现了从科学家到当地的原住民共同跟埃博拉病毒抗争的故事,在这个里头我们看到了所有的医务工作者的不容易,看到了所有跨越国界科学家的努力,面对病毒,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

在当下奥密克戎肆虐的环境下,这样的阅读更有价值,至少它会让我们面对疫情更加理性,对政府、社区、医疗工作者有更多的理解和换位思考。

这本书的最后,当年美国的科学家就已经提出建议:

我们应该在公寓和住宅里存放一个月的食物和基础医疗物资,这个小小的预防措施,以防真的遇到四级事件,你不得不反向隔离自己一个月。
今天,当看到某个特大城市的人们困顿的生活时,这个建议具有了特别现实的意义。这是一本能够让我们对病毒、对传染病有更深刻地了解的书,很值得一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血殇》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