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推荐一本1921年的书,《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作者是梁漱溟。简单摘抄一段作者介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这本书看题目口气很大,作者想在书里谈东西方的文化和哲学,都是大课题,光是东方文化,西方哲学这些课题都可以单独出书了。融合到一本书里会是怎样的呢?
1921年的中国在新旧思想的变动,文化断层的阶段,无数文人和有志之士在探索文化,哲学,科学,在思考为什么国家落后。梁漱溟便是其中一位,以个人的视角对比了三种文化:西方,印度和中国式的。
三种文化的思考方式和出发点有什么不同呢?作者用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说明,比如屋子漏水了,西方的思考方式就是去解决它,去改变自然来满足自己的意愿;中国式的就是要让自己去适应屋子漏水,在此种境地之下变换自己的意思而满足,在漏水的屋子里怡然自得;印度式的就是“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一种类似“禁欲”的态度,消除对漏水带来的这种舒服状态的需求。
在1921年提出这三种区别真是很牛,我们现在文化融合了,很多处理问题的思路其实就源于这三条路。一个问题来了,先用西方的思维看看能不能解决,不能解决就看看能不能接纳它,还不能接纳就需要“自我洗脑式”地从底子里告诉自己不需要它。
所以一般的心灵鸡汤怎么说都有道理,因为有些角度是出于西方思维式的直面,有些角度处于我国传统文化式的接纳,有些又出于“人生无意义”式的解脱。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三种文化及其后面的特点做了详细的讨论。比如提到艺术和科学,作者说:
“科学求公例原则,要大家共认证实的;所以前人所有的今人都有得,其所贵便在新发明,而一步一步脚踏实地,逐步前进,当然今胜于古。艺术在乎天才秘巧,是个人独得的,前人的造诣,后人每觉赶不上,其所贵便在祖传秘诀,而自然要叹今不如古。”
“这种一定要求一个客观共认的确实知识的,便是科学的精神;这种全然蔑视客观准程规矩,而专要崇尚天才的,便是艺术的精神。大约在西方便是艺术也是科学化;而在东方便是科学也是艺术化。”
“凡是中国的学问大半是术非学,或说学术不分,离开园艺没有植物学,离开治病的方书没有病理学,更没有什么生理学解剖学。与西方把学独立于术之外而有学有术的,全然两个样子。”
回过头来看作者当年的论述,就观点来说有失偏颇,毕竟当年的环境有限,作者也没有在国外真正留学的经验,少了切身的体会,整个中国对于西方文化也是刚接触。但是文章贵在自知,作者带着不偏不傲的视角,坦率地做比较,细说各家所长,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做一番真切的体味再告诉大家,实属珍贵。写文章批评自己和批评自己民族的缺点是很需要勇气的。
在文章中也能看到作者大量引用同时代的不同的观点,感受到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所有人都在思考,都在想为什么落后了,想为什么挨打,从满清的盲目自豪感中清醒过来,真切地想清楚我们少了什么东西,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更强大。这种精神,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不管群体处于什么位置,群体意识中,特别是社会的上层群体中,一定得有独立的思考,这一点思考便是我们往前的光。
作者
棒棒糖鼎